第166章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三)(第2/4頁)

這麽大的工程,居然可以壓縮在十個月完成,可想而知對服役的民夫來說有多麽的殘忍。

簡直是拿命去填!

他自己是剛遷都過來的,同樣是洛陽,自然很清楚這個工程量。

大宋可是正兒八經修了好幾年的,而且現在很多地方其實也都沒有完工,還在趕工。

不過,大宋現在對民夫的待遇提得可好,不僅有工錢還包飯,所以趙匡胤一點都不慫,罵起楊廣來絲毫不心虛。

西漢。

漢武帝招招手,後面站立的貼身內侍立刻將筆吏剛記下的東西送上前來。

劉徹將視線停留在隋朝官制那一部分,細細琢磨起來。

有意思!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仙畫那句將權責分得更細,才能避免人專權的意思。

的確如此……劉徹心中暗道。

且這段時間以來,他愈加發現,要做的事情越多,越需要進行專門的精細的管理。

像現在這樣,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將事情大包大攬就往往會有些力不從心。

或許,也可以學學這官制,劉徹心中滑過這樣一個念頭。

……

【唐朝從官制到科舉再到教育都承襲了隋制,只是完善和周全了不少的細節。】

【比如教育這方面。】

【它同樣分為官學和私學兩種,官學又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朝廷統一規定教材和教學計劃。僅中央官學就分為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這三個的區別和學生們家長的官職有關系。】

【這一點就還蠻微妙的。階級,始終存在。】

【唐時的士族門閥並沒有消滅。】

【但比起以往,算是好多了。】

【而且它的各類學校分得還蠻細。像天寶年間中央官學增設了廣文館,專門收留的就是各地來京科考結果沒考上於是打算繼續復讀的那些貢生們。】

【它還有專門的技術學校,律學、書學和算學。對應法律、書法和算數學。】

長安城內。

無數的學子帶著書童,或者是自己背著自己的書箱,在城中行色匆匆的趕路。

“快上課了,來不及了,趕緊走。”

有在路上遇上相熟的同學或者是朋友,還能一邊走一邊寒暄幾句,交流一下各自學校的授課進度。

“還是羨慕你們四門學的啊。”算學的學子道。

四門學的學子苦笑:“那我們也羨慕在國子學和太學的呢。”

兩人正好走到岔路口,一往左,一往右,便互相告別了。

而在國子學的大門口,甚至有不少異域長相的年輕人穿著學子服,他們或來自新羅、或來自東瀛、高昌、吐蕃等地,千裏迢迢只為來大唐求學。

在一些大家的課堂上,往往前來聽講的學子眾多,甚至一直擠到了院外。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其他旁系專業學校,直接隸屬於太常寺太醫署的醫藥學;隸屬於太仆寺的獸醫學;隸屬於秘書省司天台的天文歷數學。】

【甚至還有專門的道教學校,隸屬於尚書省禮部的崇玄學!】

路小柒放了一張唐朝時各類官學的架構。

除了國子監等七學是獨立的之外,其余的旁系學校都隸屬於相應的行政機構。

她還放上了可以查到的當時唐朝所規定的一些相應的官方□□材。

經學類的無非就是四書五經等,還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主,但算學等專業性學校則有自己的專業書籍,《九章算經》等等。

另外,還有各個學校的招生標準。

比如國子學,是三品以上的子孫,而太學是五品以上,四門學則是七品以上。

其等級劃分森嚴明顯。

……

民間的百姓們,尤其是宋以前的,就算是沒讀過書的也能喊出幾大世

家的名字。

什麽瑯琊王氏、陳郡謝氏、蘭陵蕭氏……

對他們來說,這些世家大族就宛如天上的雲一般高不可攀。

世家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資源,而平民連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官員的子弟上更好的學校,同樣如此。

總不能讓他們的金貴兒孫們和我們泥腿子上同一所學校吧?

那怎麽行?

聽上去就是大不敬。

但此刻,不知為何,聽得到了唐朝,這樣的階層還依然存在,很多人心中卻忽然生出了一些淡淡的不爽與質疑。

但若說不爽在哪裏?他們卻又回答不上來,或者是不敢去細想。

唐朝,貞觀。

孫英娘一家也在觀看仙畫。

她現在算是一名正式的醫院醫生了,算得上是公務員,而且又在醫學院學習過。因此,她爹娘都不約而同的轉向了她。

“那現在是長安大學厲害還是國子監厲害?”

國子監只收大官子弟,而新開的大學是不分出身的,只要沒案底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