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劉惠玲近兩年已經網羅了三位內地歌手, 都是在內地小有名氣的實力派。

但是,公司為三人出了新碟後,只有一人表現穩定, 擠進了新人榜單。

劉惠玲本想趁熱打鐵, 為其籌劃第二張專輯, 詞曲都征集好了,對方卻以不適應粵語歌為由, 跳槽去了可以講國語、唱國語歌的寶島。

所以, 劉總覺得內地歌手在港島容易水土不服,很難融入粵語歌環境,不打算再引進內地歌手了。

“狄先生的錄音帶我聽過,印象還蠻深的,前幾個月在內地得過金唱片獎是吧?”劉惠玲委婉地說, “依照我的經驗,很多內地歌手並不適應港島的娛樂經濟,狄先生既然在內地發展得風生水起,不如將精力放在那邊。”

狄思科暗道, 看來還是他們自作多情了, 人家沒想給他出唱片。

他倒不是非得出新唱片,但是可以試著聊聊嘛。

“我猜您之前接觸的內地歌手, 應該都是出身歌舞團或文工團的專業歌手吧?”

“不錯,那幾位的演唱實力非常不俗,但來了這邊以後很難適應環境。”

狄思科笑道:“那您是沒找對方向呀。我跟我太太都在歌舞團工作過,歌舞團歌唱演員的演唱曲目跟港台歌曲在風格上有很大差異。您要是多去內地比較有名的歌廳轉轉,或許能遇上心儀的歌手。”

於童用她的半吊子粵語說:“歌廳裏的常駐歌手大部分是從專業文藝團體出來的, 既有演唱實力,又能適應市場需求。”

“您所說的港島娛樂經濟, 其實跟我們內地正在發展的市場經濟沒什麽區別。”狄思科笑著介紹,“前段時間,我陪我太太去觀看了港島話劇團表演的《仲夏夜之夢》,與我之前在英國觀看的演出有很大區別,除了人名和劇情被保留,所有對話都改成了更通俗有趣的粵語對白,像是在看一部無厘頭的喜劇。連莎士比亞的作品都要本土化,歌手就更得入鄉隨俗了。”

劉惠玲打趣道:“看來狄先生來了港島以後適應良好,連莎劇都看過了。”

“哈哈,消遣娛樂嘛,沒什麽不適應的。我們北京這兩年的發展也很快,大眾對文藝娛樂的接受度非常高,”狄思科指了指於童說,“我太太也經營娛樂公司,港台明星在內地舉辦的第一場演唱會就是由我太太的公司承辦的。當時有將近六萬人觀看了方菲的演唱會,幾乎場場爆滿。”

狄思科覺得自己出不出錄音帶不要緊,但是需要幫於童擴展一下在港島娛樂圈的人脈。

不能什麽事都指望方菲和她的公司。

劉惠玲訝然望向他身畔的於童,問:“狄太太姓於嘛?”

“我叫於童。”

“那還真是久仰了!”劉惠玲與她握了握手說,“於總在我們這邊也是鼎鼎有名的。”

“恐怕不是什麽好名聲。”

方菲之前那個經紀人回港以後沒少幫她揚名。

到處跟人宣傳她拿了演唱會收益的大頭。

劉惠玲避重就輕道:“這更說明於總的財運很旺嘛!”

“劉總,內地娛樂市場對港台歌曲的包容度是很高的,您不考慮讓旗下歌手來內地開唱嗎?”於童望向她身旁的兩位大明星,“我上周去紅磡體育場看了一場演唱會,雖然效果不錯,但只有一萬多個座位的場地不免局促。”

“一萬兩千個座位,其實已經不少了。”

於童笑問:“不知方菲的經紀人是否向大家介紹過方菲在內地演唱會的規模?首都體育場的一萬八千個座位全部坐滿了。她當時在內地的宣傳不到位,歌紅人不紅,所以我沒有冒然啟用更大的體育場。若是換成您身邊的兩位大明星來內地演出,八萬人體育場也是能坐滿的。”

劉惠玲會與廣州的唱片公司合作,就是想讓旗下歌手進軍內地市場。

時機成熟的時候,當然要考慮舉辦演唱會。

Linda從內地回來以後,將這位於總形容成一個欺生又精於算計的商人。

可是,今天接觸下來,劉惠玲覺得倒也還好。

在依照合同辦事的前提下,人家要是能賺得更多,那是人家的本事。

她就喜歡跟這樣有財運的人合作。

她望向於童的肚子問:“於總,你懷孕幾個月了?這樣還能工作嗎?”

“我們公司是北京最早承辦大型演出的私營企業,承接這類業務已經有固定流程了,也有專業的對接人員。無論我是否親自出面,對演出效果的影響都不大。”

狄思科:“……”

他媳婦厲害了。

四個人的小公司,被她形容得仿佛有四百人。

*

劉惠玲對於童的印象先入為主。

她能承辦方菲的演唱會,剛來港島沒多久就能被人帶入賽馬會的會員區觀看賽馬,想必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