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榮家祖孫喬遷新居, 在胡同裏鬧出了不小的動靜。

歸國華僑的身份本就引人側目,榮潤良正式入住後,又挨家挨戶地拜訪街坊們, 並告知大家, 他的中醫館即將正式開門營業, 歡迎大家來醫館就診。

醫館地址就是他買下的那套兩進四合院,前院充當診室和藥房, 後院是他們祖孫的住所。

整個醫館只有兩個人, 醫師是他本人,學徒是他那個一句中文也不會講的小孫子傑克。

盡管他訂做的藥箱藥櫃已經陸續被送進醫館了,但他這一系列操作落在街坊們眼裏,仍跟鬧著玩似的。

醫館開業後,大家礙於情面, 在門前經過時會道一句恭喜,像老狄家這樣收到過人家禮物的,還給榮大夫送了開業花籃。

但是真正上門求醫的卻一個也沒有。

早年間破四舊的時候,中醫受到了不小的波及, 好中醫十分難尋, 再加上報紙上經常報道一些江湖郎中坑蒙拐騙的新聞,讓很多老百姓對中醫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而且這位榮大夫在國外生活了大半輩子, 老外能懂什麽中醫呀!

所以,大家寧可繞路去醫院掛號看西醫,也不會去家門口這個榮氏醫館看病。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排斥中醫,也有對榮潤良的中醫水平比較好奇的。

比如郭美鳳。

她打小跟著老娘學唱戲, 整天舞槍弄棒難免有個磕碰擦傷,她小時候看的可都是中醫, 心裏對中醫是比較認可的。

天津的電影首映式結束後,她緊接著又跟著劇組跑去上海宣傳,舟車勞頓的郭老師感覺自己後頸和左腿有點酸痛,就打算去榮氏醫館看看,給榮大夫開個張。

她帶著孫子孫女上門時,榮潤良正領著傑克辨認藥材。

傑克連中文都不會說,面對藥材名更是兩眼一抹黑,瞧見小夥伴進來了,他立馬拉著雙胞胎跑了。

“榮大夫,您這教育也太超前了,傑克才三歲就開始認藥材啦?”

這不是揠苗助長麽。

“三歲不算小了,我們榮家都是三歲開蒙的。”

榮潤良也是三歲開始學醫,小時候吃過學醫的苦,所以到自己兒子三歲時,就沒有強制給他開蒙。

結果榮家幾百年基業在他這裏斷了傳承,他已經年過花甲,培養的徒弟裏無一人姓榮。

自己兒子對中醫全無興趣,就只能將眼光放在孫子身上了。

郭美鳳聽他介紹了原委,暗自感慨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榮大夫再有錢,也要面對後繼無人的窘境。

她原本是來看大夫的,可是一聊起閑篇兒就刹不住車,忍不住打聽:“榮大夫,您從小就在國外長大,還是後來出國的?”

“我在北京長到十幾歲,抗戰勝利後,跟隨家人去了英國生活,在國外開了幾十年中醫館。不過,若想把中醫手藝傳承下去,還是要回國發展的,這不就帶著孫子回來了嘛。”

榮家祖宅就在北海公園這一帶,但他按照記憶找過去時,發現那裏已經變成大雜院了。若想重新購回太過麻煩,索性就在距離不遠的地方重新購置一個院子,夠他們祖孫居住即可。

榮潤良為郭老師把了脈,收回手說:“您身體不錯,多注意休息,保養關節就好。晚上回去泡泡腳,如果還得不到緩解,可以貼一貼膏藥。”

聞言,郭美鳳笑逐顏開道:“不是我跟您吹,我可是天天鍛煉身體的,這健康狀況能打敗99%的同齡人。”

榮潤良唇角抽了抽,起身為她取了兩貼膏藥。

而後阻止了她欲掏錢包付賬的動作,“我之前跟您先生碰過面,還一起吃過飯。兩貼膏藥而已,這次就不收診金了。”

郭美鳳傻眼了:“我家老頭子已經去世十幾年了,您不是剛回國嘛?什麽時候跟他吃的飯啊?”

榮潤良:“……”

雙胞胎喊王先生爺爺,喊郭老師奶奶,這兩人不是兩口子麽?

郭美鳳很快想到三個小朋友的認識過程,嗐了一聲說:“那老王算是我家孩子的姨爺爺,可不是親爺爺。”

她拿著兩片膏藥顛了顛說:“我這頸椎和膝關節痛是職業病,老毛病了,要是您這膏藥的療效好,我幫您在胡同裏好好宣傳宣傳。”

榮潤良對冷清的生意不以為意,他精力有限,多數時間要用來教導小孫子,不過,想想他們祖孫還要融入新環境,便點頭接受了郭美鳳的好意。

*

郭美鳳將那兩貼膏藥用完後,身上松快了不少。

她抽空在街坊間幫榮大夫做了宣傳,為他介紹了兩位有類似毛病的老太太後,很快就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家老四身上。

老四即將大專畢業,再有不到半個月就要走上工作崗位。

找工作是件大事。

當年老四在老五的建議下,去清華讀了自動化大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