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郭美雲那天抵達北京以後並沒回家, 而是按照記憶裏的位置,找去了大姐在太平裏胡同的住處。

北京的夏天依舊炎熱,太陽明晃晃地高懸在天上。

她提著行李, 滿頭大汗地來到四合院門口時, 聽到了院兒裏的笑語喧闐。

姐姐家的小屋外還擺了兩桌席面。

這種異乎尋常的熱鬧, 讓她謹慎地收回了邁進大門的腳步。

她離開北京之前的那幾年,對海外關系排查得很嚴, 她不想給姐姐姐夫惹麻煩, 便像個尋常路人一般,轉去了胡同拐角,豎著耳朵聽院子裏的動靜。

好像是姐姐的兒子考上了大學,街坊們都在恭維她教子有方。

姐姐則高聲大嗓地跟街坊們聊天,說著“都是孩子自己努力”之類的客套話。

話語裏的喜悅, 連她這個站在墻外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她那天在胡同裏徘徊了一個多鐘頭,原打算等酒席結束後請個陌生人進去幫忙喊人。

然後姐妹倆偷偷在外面見上一面。

可她卻在胡同裏撞見了從酒席上提前離開的狄家老二。

從狄老二那裏,郭美雲終於得到了確切消息,考上大學的是姐姐家的老五, 也就是她拼死生下的胖胖。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她心裏既驕傲又失落。

她敢再次踏上這片土地,甚至還敢約姐姐見面, 是因為她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國內的教育資源有限,早在她去港島前,高考就停止了。

若是胖胖不能在國內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可以帶胖胖出國!

可是,孩子憑著自己的本事考上了大學, 她就再沒理由將孩子帶走了。

狄二哥向她介紹了老狄家這些年的情況,姐夫去世了, 姐姐一個人拉扯六個孩子。

胖胖是舉全家之力供出來的大學生。

有了這個大學生,老狄家翻身就指日可待了。

這番話,郭美雲是相信的。

她當年是全公社唯一的大學生,十裏八鄉的鄉親們提起她時,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她爸就是個種地的農民,她媽從事的工作被很多人稱為下九流。

可是,她成為大學生以後,就是準國家幹部或科學家。

這讓她爸媽在公社裏得到了生產隊長的同等待遇。

村裏要是有什麽最新決議,隊長也會跑來征詢她家的意見。

一個大學生能為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帶來什麽,郭美雲再清楚不過了。

西方媒體很少報道內地的情況,即便有,也多是負面的。

就像這次的裏昂國際博覽會,雖然有個北京館,但除了人民日報法語版進行了報道,其他本地報紙上都看不到北京代表團的影子。

內地改革開放的消息,是她偶然從一個公費留學生那裏聽來的。

按照他的說法,內地改革開放四年了,有些華僑可以在沿海地區投資。

當時沒有計算機,沒有互聯網,西方報紙又對改革開放三緘其口,她能收集到的消息都是同胞之間口口相傳的。

所以,當狄二哥說,她的存在會影響胖胖的大學錄取結果時,她心裏既驚懼又懷疑。

不是已經放開了嗎?

還歡迎華僑回國投資,那在錄取大學生的時候為什麽還要忌諱海外關系?

狄二哥給出的理由是,“政策反反復復的,誰說得準呢!”

她那天沒能跟姐姐見面,回到酒店就找來各種報紙翻看。

還操著一口京腔,往錄取胖胖的那所大學打了電話,詢問他們錄取學生時,是否會有政審。

然後,她就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那所學校是部委直屬高校,畢業生會充實到外貿戰線和外交戰線,重要性可想而知。

她如果一意孤行上門相認,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前途。

而且她那時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有人在家裏組織私人舞會,跳搖擺舞,在嚴打時被判流氓罪,槍斃了。

這則新聞讓她徹底相信了狄二哥的話。

那年她在北京呆了一個禮拜。

回村裏遠遠眺望了自家的紅磚房,瞧見了勞作的父母和鄉親們。

還避開村民跑去墳場,找到了自己的墳頭。

親眼見到墳頭的那一刻,她才真切地意識到,郭美雲在這裏已經徹底消失了。

她無家可歸。

此外,她更多的時間是在胡同裏遊蕩,偶爾能見到大姐家的幾個孩子。

有一次還遠遠看見了少年模樣的胖胖,穿著跨欄背心,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車鬥裏坐著郭美鳳。

兩人像是剛從菜市場回來的,大姐一手舉著半瓶汽水遞到前面,讓胖胖吸一口,另一只手上拿著一把大蒲扇,呼呼地沖著胖胖汗濕的後背扇風。

這一幕讓郭美雲臉上火辣辣的。

她感覺自己像個小偷。

大姐給小樹澆水施肥,而她卻趕在收獲的季節,回來摘果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