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從酒樓的包廂離開時, 狄思科和翁佩雲的心情都說不上多好。

翁佩雲背上挎包,輕蹙著眉頭說:“狄總,萬燕並不是不可替代的, 地方上的阻力太大了, 我覺得咱們可以考慮放棄並購萬燕。”

“萬燕的生產規模並不大, 確實,沿海的很多工廠都比它強。”狄思科思忖著說, “但萬燕真正值錢的, 不是年產兩萬台VCD的生產線,而是他們的研發能力和前瞻性的眼光。”

要不是被市場和營銷拖了後腿,哪還輪得到騰飛來並購萬燕?

翁佩雲異想天開道:“要是能把江總挖來咱們騰飛就好了。”

“人家賣掉公司就能凈賺1億!怎麽可能舍棄自己的公司,跑來騰飛賺每月的千八百塊?”

說出這番話時,狄思科的腦海裏顯出另一個身影。

其實, 如果並購不成功,也挖不到江總的話,他們倒是可以換一個目標挖。

他心裏有個還算合適的人選。

翁佩雲不以為然道:“沒有挖不動的墻角,我看他在科研上還挺有追求的, 要不咱試試?”

狄思科反問:“那你說他當初為什麽要離開研究所, 自己創辦萬燕公司?”

追求科研成果的同時,人家也要追求經濟利益的。

翁佩雲啞火, 說得有理。

兩人一面低聲交談,一面穿過走廊來到酒樓大堂。

經過休息區時,狄思科下意識瞟過去一眼,於是就看到了從沙發上站起身,沖他招手的王錚安。

翁佩雲顯然也發現了, 笑著說:“狄總跟朋友聊吧,我先回酒店休息了。”

狄思科嗯了一聲, 將她送上了出租車,才轉身走向王錚安。

傍晚那會兒,王錚安剛下車沒多久,狄思科請的客人就到了,他要先招待客人,自然沒時間跟他多談。

王錚安對他之前的怠慢不以為意,笑著問:“送走客人了?談得還順利麽?”

其實不用問,只看他跟同事的表情,就知道事情不算順利了。

狄思科只說了句“還行”,轉而問:“王生是來談生意的嗎?”

“算不上談生意,先過來考察一下環境。他們省外辦在港島舉辦了招商酒會,我最近想在內地投資一些項目,就跟過來看看。”

大多數港商習慣在廣東投資,畢竟經濟特區在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上有天然優勢。

但這次去港島招商的領導聯系了商會,王錚安在商會掛著職務,既然雙方有合作,他自然要給對方面子,親自跟著投資考察團走一趟。

正好他也想將港島的一部分產業轉移到內地來。

與何文漪分割了財產以後,嘉盛集團旗下的嘉合盛商行,百貨公司,連鎖超市,地產和金融公司全都給了何文漪和她的兩個兒子。

而跟制造業相關的所有實業,以及大華超市在內地的業務,則全歸王錚安所有。

這樣分割,相當於將夫妻共同財產的六成都給了何文漪。

何家占了大便宜。

當時只有二兒子Alex提出了反對,覺得他們不能放棄內地的業務。

但何文漪和大兒子宗興都表示了贊成。

何文漪從小在港島長大,結婚之前是嬌小姐,結婚之後是闊太太,從沒來過內地。

她對內地的唯一印象就是偷渡來港島的大陸仔。

何宗興與他母親的情況差不多,只在八十年代初去過一次廣州。

當時內地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實行了三四年,整個廣東只有廣州勉強能看看,與港島完全沒有可比性。

所以,當王錚安要求拿走內地的全部業務時,除了沒什麽話語權的Alex,何家母子都沒提出異議。

在王錚安有意讓步的情況下,雙方和平簽字,徹底完成了財產分割。

這兩年他已經把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內地,一年有半年的時間在內地出差。

而內地的電子工業和家電行業正在崛起,人家省裏有意打造家電之都,王錚安也就跟來考察一下。

狄思科聽他介紹了這次考察的幾個項目,很感興趣地問:“王生打算轉戰家電行業?”

“我在港島有個電器公司,主要生產窗式空調和熱水器。港島的土地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我這兩年一直想將生產業務轉移到內地來。他們省裏給出的政策很優惠,可以再看看。”

為了吸引外商投資,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方面開出了土地免費使用和免征三年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條件,並且由政府負責工人的崗前培訓。

光是各種優惠政策,就足足列了一張A4紙。

任何一個商人看後都會動心。

與港島的高地價,高稅收,高工資相比,這裏簡直是天堂了。

狄思科聽出他話裏的猶疑,不由問:“既然政策這麽好,您怎麽還下不定決心?”

“呵呵,”王錚安聞言就笑了出來,“政策是政策,落實是落實。政策再好,如果不能落實,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