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對老一輩人來說, 沒什麽事比祖墳更大,如果有,那就是遷祖墳。

像於晏和於童這種, 從未經歷過喪親之痛的年輕人, 根本無法體會爺爺和堂伯的心情。

滿屋子的年輕人中, 真正能跟於爺爺共情的,只有感情格外充沛的狄嘀嘀, 以及少年喪父的狄思科。

在狄思科心裏, 老狄就是他親的不能再親的親爹,若是現在有人跟他說,要把親爹的墳淹了,他肯定哭得比於爺爺還大聲呢。

兩個老頭哭得不能自已,狄思科接到媳婦的眼神暗示, 幫忙打岔問:“大伯,咱老家那邊有什麽說法啊?鄉親們都是怎麽想的?”

堂伯用粗糙的手背抹凈眼角,吸了吸鼻子說:“大家當然想把祖墳遷走,咱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坐水牢!我們被移去別處以後, 村子很快就會被水淹了!”

“爸, 咱們遷墳就遷墳,提什麽坐水牢, 那都是封建迷信的說法。”

堂哥的情緒比老人穩定很多,他現在是於家村的村長,了解的情況也更多一些。

“上面說要保證以後三峽水庫的水幹幹凈凈,沒有汙染,所以政府還是提倡將祖墳遷走的, 是誰家的親人,就由誰負責遷走, 每個墳頭給一百塊的遷墳補償費。”

“給錢有什麽用!我寧可不要那份錢!”堂伯望向於爺爺說,“叔,咱們老於家,你是輩分最高的長輩了,祖墳的事要怎麽辦,我們都聽你的!你給拿個主意吧!”

於爺爺問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政府要把咱們於家村安排到哪裏?在省內,還是去其他省?”

“給了三個方案,一個是去廣東,一個是留在咱們省裏,還有一個是抽簽。如果對前兩個方案不滿意就參加抽簽,咱們村剛收到通知,還沒確定呢,不過有的村抽中了上海,還有抽中去安徽的。”

故土難離,村裏的大部分老人都想留在省裏,離故鄉近一些。

但年輕人與老人的想法相左,現在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少年輕人都去沿海打工了,要是能借著移民的機會,去廣東重新發展,也算是改變了命運。

“家裏老人多的,都想留在省裏,年輕人多的,就想去廣東定居。”

於爺爺問:“知道去廣東的哪裏嗎?”

“沒具體說去哪裏,”堂伯搓搓手說,“叔,人家說選擇移民地就跟第二次投胎似的,要是選對了地方,以後子子孫孫都能跟著享福。”

他帶著兒子千裏迢迢跑來北京,就是為了跟親叔叔討個主意。

盡管老爺子早已不在於家村居住,但他是現存的老人中輩分最高的,又是個文化人。

村裏討論了幾次,都沒拿出個章程,他們就想讓老爺子幫忙拿個主意。

白主任給老頭子使眼色,警告他別胡亂給人出主意。

選擇定居地可是關乎人家幾代人發展的大事,他出了主意以後,鄉親們生活得好還罷了,一旦在新家園有什麽不如意,這老頭子就得被人拎出來罵一通。

何苦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於爺爺假裝沒看到老伴的眼色,老伴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無法理解他對故鄉那個小山村,以及山下那條江的感情。

他稍稍沉吟片刻就帶上老花鏡,對照著通訊簿上的電話號碼,撥出了一串數字。

與電話那邊的人聊了一刻鐘,才放下電話說:“咱們縣裏的移民安置地沒有大城市,即使去了廣東,也不會去廣州深圳東莞那些地方,接收移民的還是山區。”

“啊……”

堂伯父子對這個結果都有點驚訝。

年輕人想去廣東,就是打著去沿海打工賺大錢的主意。

要是把他們安排在山區,想打工仍要向外走,那跟留在老家有什麽區別?

“如果留在省內的話,咱們於家村屬於最早一波同意移民的,省裏能給咱們劃一塊靠近大城市的地方,方便孩子進城上學。”

按照於爺爺的想法,鄉親們還是留在省內更好。

一是照顧那些難離故土的老人,讓老人有個念想。

二是沒有生活和語言障礙,廣東說粵語,外地人去了要適應很長時間。

三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廣東只是經濟發展得好,但山區的教育水平,未必比他們本省的教育水平高。

如果家長想去沿海城市打工賺錢,無論在廣東還是在湖北,孩子都是要留守的。

與其讓孩子留在廣東山區讀書,不如留在省內的城裏讀書。

於爺爺將這些情況跟他們講明,便擺手說:“你們在北京休整兩天就趕緊回去,跟大家說清楚。遷移去哪裏不是絕對的,如果有個別人家有不同意見,政府也可以單獨安排。”

他不是拖泥帶水的人,將事情安排好,就拍板道:“其他人去哪裏我就不管了,咱家人的去處有了著落以後,給我打個電話,我親自回去給你爺奶遷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