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我真是站在鄙視鏈頂端的那個人(第2/2頁)

高知家庭背景,長相白凈,見解獨到,熱情自信……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孟曉駿都是“優秀”的代名詞,即便是在燕京大學集合了全國傑出人才的地方,也如星辰般璀璨奪目。

林躍就在成冬青前面,他什麽都沒有說,也懶得說。

二三十年後去美國已經很容易,很多家庭會想辦法送孩子過去看看,雖然還是有很多人想到大洋彼岸工作和生活,但是已經不像八十年代初期一樣,把美國奉為一生的追求。

對於後世之人而言,孟曉駿的理想確實幼稚,還有一些可笑,不過他很清楚這並非簡單的“崇洋媚外”,是時代的問題,1980年,高考才恢復三年,改革開放不到兩年,中美剛剛建交,許許多多的新鮮事物給予年輕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沖擊,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難免成為大眾追逐的目標。

這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先要學習,積累了足夠的見識才會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定位,然後學會思考,進而做出改變,讓自己更好,更進步,更完美。

現在這些學生對美國的向往,就好比處於學習階段,一如童年背誦的小學生行為準則,裏面說要尊老愛幼,站在小孩子的立場,沒人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可是外界信息告訴我們這麽做才是對的。

“美國……”成冬青推了推和他一樣土鱉的眼鏡,臉上多了幾分神采,孟曉駿的話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作為山溝溝裏的農民,一輩子能去趟首都,到天安門前照一張合影,那就是足以在十裏八鄉炫耀的事情了,當他考上燕京大學,距離兒時向往只有一步之遙的現在,孟曉駿給了他一個新目標,可想而知會對成冬青造成怎樣的影響。

成冬青不知道的是,他在孟曉駿這些人看來非常落伍,非常土鱉,其實這些人落在林躍眼中何嘗不是如此。

“哎,對了,林躍,你最想去哪裏?”

王陽知道林躍聽到了他們的談話,他注意到那個人無論是對“天安門”還是對“美國”,都一臉平靜的樣子,這讓他很好奇,好奇那個人會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最想去的地方嗎?

美國?

白宮他都去參觀過。

天空?

在國際空間站呆了兩個多月。

下地?

是,馬裏亞納海溝沒去過,但是觀光潛艇沒少乘呀。

對於周圍學生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反倒把他難住了,思來想去,磨蹭半天才憋出一個不像答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