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節 家族,家底(第2/2頁)

像榮國府裏邊,王熙鳳月例錢大概是五兩銀子,李紈因為要管賈蘭,所以是十兩,未出閣的姑娘們和姨娘們月例都是一樣,每月二兩。

像鴛鴦這樣在賈母身畔的大丫鬟大概能拿到每月一兩銀子,金釧兒跟在王夫人身邊,也能拿到這個數,寶玉身邊的襲人也一樣。

如果是一般屋裏的大丫鬟,如麝月秋紋這一類的,大概是一吊錢,按照大周銀子與銅錢的折比,大概是一兩銀子可換一千二百文銅錢,也就是說,整個榮國府除了鴛鴦、金釧兒、襲人能拿到一兩銀子的月錢,其他大丫鬟只能拿到一吊錢,也就是一千文銅錢。

而普通丫鬟則是五百文,粗使丫鬟只能拿到二百到四百文銅錢。

對於京郊一個農村家庭年收入也就是二十兩銀子的情況下,這個家庭基本上是指一家有三個男性壯勞力和兩三個女性勞動力,榮國府裏的丫鬟,哪怕是粗使丫鬟的收入也都十分令人羨慕了。

像榮國府中一個大丫鬟的月例收入就能達到十二吊錢,也就是十兩銀子,如果再加上年終府裏賞賜的三五兩銀子紅包,偶爾還能再主子們那裏討得一兩次的諸如銀豆子之類的賞賜,算下來,一個丫鬟的收入就能達到十五六兩銀子,幾乎相當於京郊兩三個壯勞力農夫的收入,這還沒有算每年府裏邊還要替這些丫鬟們添置一些衣衫襖褲,一樣也是一筆不小開支。

按照當下大周物價來計算,正常年份通州張家灣碼頭糧價,粟米每石在九錢五左右,粳米每石一兩五錢左右,次等面粉大概在一兩四錢每石,一個丫鬟每年的收入大概能買到十石面粉,也就是一千五百斤面粉,或者十四石粳米,也就是二千一百斤粳米,再或者就是北方窮苦人家不可或缺的粟米可買到十七石粟米,折下來就是二千六百斤粟米。

當然到後期,榮國府已經有些支應不起這樣的開支了,所以對丫鬟下人們的月錢不但多有克扣,而且還是經常拖欠,連王熙鳳和探春這般精於算計的角色都沒法解決這個難題。

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坐吃山空入不敷出之下,榮國府的沒落乃至破落,哪怕不出附逆一案這件事兒,一樣難以維系下去了。

可以說附逆一案還算是給賈家垮掉蒙了一層遮羞布,免得到後來撐不下去了,只能礙口識羞地把自家府裏的東西拿來發賣,事實上這種事情也已經早就在做了,只不過是采取到典當行抵押,然後到期不再贖回的方式罷了。

相較於榮國府這些下人的收入,前期馮府還有些亂,後來等到沈宜修和薛寶釵陸續嫁進來,就開始著手規範,但總體來說馮家下人的收入比照榮國府那邊大概是上浮了兩成到三成左右。

比如一般丫鬟在榮國府拿一吊錢,那麽在馮府這邊就拿一兩銀子,多了二百銅錢,如晴雯、雲裳、香菱、鶯兒、紫鵑、雪雁、司棋、繡橘、齡官這樣貼身大丫鬟在馮府這邊拿的就是一兩五錢銀子。

當然如晴雯、雲裳、香菱、紫鵑、司棋這些已經被馮紫英破了瓜收了房,平素有時候要侍寢的丫鬟又有不同,這算是通房丫鬟了,拿的是三兩銀子每月,也就是每月翻了一倍。

而像尤二姐、迎春、岫煙這種妾室,每月拿的是五兩銀子月例,但迎春和岫煙因為生養了孩子,每月除了月例翻倍拿到十兩銀子外,另外府裏還要另外再給二女每人每月十兩銀子作為孩子的補貼,由當娘的掌管使用。

這十兩銀子並非是指用於孩子的衣食住行所用,那些花銷是由府裏統一開支,這筆銀子是單獨給當母親的一種特殊津貼,是用於鼓勵府裏的女人們多生兒育女,以幫助馮家延續香火,開枝散葉,也是大小段氏專門從自己私房錢裏拿出來獎勵的。

作為妙玉和寶琴作為媵,拿的是八兩銀子每月,但妙玉也因為生養了孩子,月例翻倍,每月十六兩,另外再加十兩銀子的孩子補貼,達到了二十六兩,這對於一個婦道人家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目了。

三位主母實際上的月例錢其實已經更多的是一個形式了,不過依然要定下規矩。

她們仨每人每月定的是三十兩,沈宜修因為生了桐娘,月例翻倍為六十兩,另外再給十兩孩子補貼,達到了駭人聽聞的七十兩每月,一年下來八百四十兩,相當於京郊四十二個農戶家庭收入,幾乎趕得上大周朝中一個正四品官員官俸收入了。

這樣一算下來,馮紫英自己都覺得十分駭人,但是想一想,和現代香港那些豪門貴婦每月二百萬的零花錢比起來,似乎又是不可以道裏計了。

總而言之,每年府裏邊的花銷林林總總總計下來也相當驚人,但對於一個正在蒸蒸日上的家族來說,似乎也都屬於正常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