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爺要自己卷自己

對於士人來說,其他才能可以不盡如人意,但是辯經的核心本領一定要掌握。

因為劉備的“善戰”,給盧植掙足了面子,盧植對劉備越發滿意,走到哪裏,只要能帶著劉備,一定會把他帶著,給他介紹認識更多人,並且將自己對劉備的期待告訴所有人。

這就是盧某人的衣缽傳人啊!

盧植之前有過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但是兒子早夭,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再得一個兒子,但是有了劉備,人人都認為盧植就算沒有兒子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學問和榮耀無人繼承。

光和四年年初,在劉備結束觀政試用期、正式被確認為尚書台令史的時候,他在辯經大獎賽上的勝利記錄已經增加到了三十一場,平兩場,未嘗一敗。

由此,劉備以善於辯經的名聲在雒陽士人圈子裏站穩了腳跟,於是正式被士人圈子接納。

而且因為他善於辯論,學問紮實,已然已經有人把他看做古文學派年輕一代學子裏的佼佼者,認為他未來的成就不會比盧植小。

更有人為了討好盧植,公開宣稱對劉備來說,收徒教學不是終點,開宗立派未可知。

事實上,直到這個時候,劉備才能確定自己腦袋裏裝著來自未來的東西是有用的。

早前,劉備拿著一首五言詩走遍整個涿縣也找不到進身之階,想找人幫他評價幫他吹捧,毫無意義,根本找不到。

因為重要的不是才華,而是名聲,名聲越大,才華才越大,有了名聲,才能有才華。

漢末的士子們對於這一套實在是太懂了,就算有才華,也要有名聲。

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以至於一個兩個士人都想盡辦法的表演,想盡辦法折騰,好讓自己聲名大噪,聲名大噪了,才有展現才華的機會。

聚光燈照耀之下,自然會有人從你的身上發掘才華,沒有才華,憑空捏造也要出現才華,否則這個花花轎子人擡人的遊戲還怎麽玩下去?

劉備苦等十幾年,歷盡艱辛,終於有了一定的名聲。

於是終於等到了展現自身才華的時候。

不趁此機會把自己的名聲繼續往上推,讓更多人看到自己、認識自己,還要等到什麽時候?

時機成熟了,可以出手了!

說來也挺好笑的,劉備一度以為東漢士人並不怎麽在乎詩歌,只重視經義,所以主要以辯經達人作為人設根基。

抵達雒陽之後,他參加的文會多了,認識的人多了,便知道東漢士人也挺喜歡詩歌的。

且東漢士人創作詩歌的技巧雖然不怎麽好,但知道的人並不少,名聲也不小,只是朝廷不憑借詩選官,所以文人墨客只把它當做興趣愛好,並不會像五經十四家法那樣重視。

經過研究,劉備知道了最早的五言詩是史學家班固的《詠史》,雖然技巧不成熟,但也算的上是開山祖師爺。

班固之後,也不斷有人創作詩,很多詩的文辭都不錯,但是不知道作者,只能冠名無名氏,其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讓劉備感覺頗為親切,因為這是他曾經學過的。

讀了這首詩,詢問盧植和身邊一些朋友對詩這種文學體裁的看法,劉備心中有底,便開始逐漸把肚子裏的存貨掏出來,打算在辯經達人的人設之外,再立一個詩人的人設。

現存很多搞名聲的手段都是前人用爛掉的,比如廉潔啊守孝啊之類的。

閥閱家族的人這樣搞還行,有人願意給捧臭腳,他劉某人這樣搞,只會被人笑話,成為笑柄。

只能說這個時代的人們都在拼命地讓自己出名,都在想方設法搏出位,這條賽道上卷的是不要不要的,而劉某人作為一個臭外地來雒陽討飯吃的,貿然參與進去,只能被卷成渣渣。

所以他認清了生態現狀,決定抓住行業痛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打造差異化賽道。

爺不跟你們在同一條賽道上卷,爺要開辟另外一條賽道自己卷自己!

爺要寫詩!

有本事你們這群弱雞也來寫詩和爺一起卷啊!

於是某次辯經聚會上再一次取得勝利之後,劉備就借著春日的美景,拿出了一首春眠不覺曉,引得滿場叫好。

辯經會議之後,這首五言詩就被傳抄,接著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了雒陽士人圈子。

很多人都對這首五言詩表示贊許,包括盧植在內的經學家們也對此頗為贊嘆,認為辯經達人劉備不僅擅長經義,更有文采,是個文壇多面手,很有發展前景。

漢人並非不喜歡詩,詩經就是五經之一,漢人以詞句能夠配合音律為歌,不能配合音律為詩,便是詩歌統稱的來源。

出於對上古浪漫主義的追捧和向往,若有人能寫出這樣瀟灑、浪漫的詞句,同時又是優秀的官員、經師,又怎麽會得不到追捧和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