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張讓的提點

劉備對宦官的政治覺悟實在是無話可說。

地方上不讓你插手你就幹脆不插手了唄?

難怪劉宏給人家說成是雒陽太守。

權力又不是天生就有的,你得去爭奪啊!不爭奪哪裏來的權力?

以郡為國,二重君主,這就是在明晃晃的搞分裂,明晃晃的造反,任何一個有點志氣的皇帝都不應該承認,應該努力扭轉。

不然你算什麽大一統?

幹脆叫神聖羅馬帝國算了!

這些話劉備暫時不想說,倒是張讓說楊賜也關注這種事情的話讓劉備有些好奇。

進一步了解之後,張讓告訴劉備,早在兩年前,時任司徒的楊賜就對太平道的事情感到憂心忡忡。

他認為太平道眾有遷徙、聚集在某一地的行動跡象,且有造反的痕跡,於是召見掾吏劉陶,提出由地方官府出面,將遷徙的太平道教徒遣返原籍,以此削弱瓦解太平道的勢力。

若張角拒絕或反抗,朝廷則師出有名,可以討伐之,就可以較為輕松的解決掉太平道眾的問題。

對於楊賜的意見,劉陶認同,於是楊賜聯合當時的司空張濟、衛尉劉寬將此建議寫成奏章,上書劉宏,但因沒過多久,楊賜就因為天地異象被免職,此奏章遂滯留宮中,劉宏並不知情。

劉備聞言有些意外,他倒是沒想到除了他之外,居然也有人早些時候就對太平道和張角懷有戒備。

但是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張角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引導太平道眾有意識的遷徙到各地,而不是停留在本地,這是在做兵力的調動嗎?

劉備為此詢問張讓為什麽不把這個奏表給劉宏看,張讓用看傻子的眼神看著劉備。

“子虛烏有的事情為什麽要給陛下看?你不會真的以為太平道有什麽吧?太平道眾修習黃老之術,這是引人向善的,並不是要鬧什麽事端,否則雒陽城內怎麽會有那麽多官宦人家也信奉太平道呢?”

劉備沉默了一會兒。

“張常侍,你覺得太平道是什麽呢?”

“當年孝桓皇帝還在的時候,曾信奉黃老之學,我當時也跟著學了不少,懂的也不少。”

張讓開口道:“不只是我,宮裏很多宦官都學了黃老之學,太平道也主要是講究黃老之學的,我聽說到現在也有不少人和張角保持聯系,張角的名聲就算在雒陽也是不小的。

你說張角要是有篡逆造反之心,那我們這些人會發覺不出來嗎?退一步說,他要是真的有野心,一旦起事,你覺得天底下和太平道有牽連的這些人會如何?宮裏的宦官豈不是都要遭殃?”

劉備頓時無語住了。

都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了,你們還發覺不出來?

劉備記得後來太平道起事被平息之後,皇宮裏被查出來一批準備和張角裏應外合做掉劉宏的宦官,張讓好像也牽扯其中,就是不知道這家夥是怎麽躲過災難活下來的。

但是無論從什麽角度來說,劉備都不覺得張讓有背叛劉宏的理由和需求。

他是劉宏最信任也是最為倚重的宦官之一,都拿他當爹了,榮華富貴全都有了,還有個“皇帝兒子”,吃飽了撐的上杆子去跟一個神棍造反,去推翻自己的“皇帝兒子”?

張角要拿出多大的利益才能說動張讓背叛劉宏?

除了信仰問題,劉備實在是想不到其他的理由。

可張讓看上去也不是一個虔誠的太平道信徒啊。

他只是一個虔誠的利益信徒而已。

至於其他一些地位不高的宦官被張角策反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宦官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本身也要爭權奪利,有張讓這樣的家夥橫在前頭,地位比較低的宦官們想要往上走是很艱難的。

不過該說不說,這個事情也說不準。

因為劉宏後面托孤的人選不是十常侍中的任何一個,而是後起之秀蹇碩。

照理來說,劉宏把繼承者托付給張讓和趙忠這一對跟隨自己最久的宦官才是最正常的選擇,為何到最後卻選擇托付給了蹇碩呢?

如果算上太平道起事以後張讓等人被證明和太平道有來往的事情,倒是能稍微解釋一下這件事情的不尋常之處。

真的勾結估計算不上,但是私下裏為了具體利益而進行的往來少不了,張讓估計是黃泥巴掉進褲襠,不是屎也是屎,讓劉宏再也不敢全心全意的相信他。

所以劉備私下裏沒有和張讓說的太深入,而是直接去找了劉宏。

他是東園的第二負責人,這個身份使得他有這個資格越過宦官們直接拜見劉宏。

“不僅僅是在冀州,太平道人在青州、徐州、兗州、豫州等地都有廣泛分布,太平道眾遍布大河南北,為首之人有造反失敗的先例,桀驁不馴,稍有不慎,便有再次造反的可能,臣以為,此事不得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