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被崇拜的強者

鄭玄當然只是調侃,劉備一開始也沒有這個想法。

不過鄭玄這樣一說,還真叫劉備起了心思。

高素質知識分子從軍,這在古典時代並不是罕見的事情,宋明時代那種文貴武賤的格局實在是讓人無語,在漢帝國,這樣的情況並不存在。

再怎麽高素質的人才,也要講究一個文武雙全,當然,出身高貴會更好。

男兒仗劍從軍賺取功勞並不會受人詬病,招募太學生從軍也不會引起什麽議論,如果有掌握學識的知識分子加入到軍隊當中還能表現得很好的話,劉備當然也不會不接受這樣的高素質優秀兵員。

軍隊高素質化、專業化本就是歷史的潮流,劉備不介意為這股潮流推波助瀾,讓新時代的漢軍更快的走上專業化道路。

當然了,就目前這個狀況,太學作為雒陽城內最重要且沒有之一的輿論戰場,劉備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的,雖然未來的敵人現在還不是敵人,但是未雨綢繆總是對的。

能在太學生中樹立起自己的形象,爭取到一批狂熱的支持者,對未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征討袁紹歸來之後,劉備多次親臨太學發表演說,逐漸在太學生中樹立起自己意見領袖的形象,也成功獲得了一批狂熱的支持者。

他們都非常向往在畢業之後前往大將軍府就職。

而為了獲取更多的高素質狂熱支持者,劉備認為,發動戰爭並且獲取勝利是最好的方式。

崇拜強者、英雄那是人類的本能。

只要自己成為這強者、英雄,得到年輕人的崇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初,面對文景時代遺留下來的老功臣、老軍人集團,漢武帝選擇了對匈奴作戰來打破僵局,扶持起一個新軍功勛貴集團和老功臣集團對壘,打對攻,以此全方位增強了自己的權勢和地位。

劉備現在想做的也差不多,未來的時間裏,他要不斷的發動戰爭,獲取勝利,親手扶持起一個全新的強大的軍功勛貴集團。

首先與古文學派、宦官集團形成對峙的狀態,以獲得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然後再尋求更多的政治層面上的突破。

只是依靠古文學派,根本取得不了什麽突破,只能在有限的框架內修修補補,雖然這是穩妥的方式,但是距離劉備想要的效果,還是差得太遠了。

戰爭,是最好的打破僵局的方式,劉備也是通過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對戰,獲得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利益。

不過對於劉備和漢帝國來說是好事的事情,對於遷居在並州的鮮卑人、烏桓人來說可不是好事。

他們不懂歷史,只知道生存,幾代人都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自然把這裏當成了他們自己的土地。

所以當漢軍的布告傳達過來的時候,鮮卑人和烏桓人是驚訝且憤怒的,他們不能接受漢帝國“霸道”的行事作風,表示會用鋼刀和鮮血來守護他們的財產和土地。

而對漢軍來說,最後通牒已下,他們仁至義盡,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可就不是他們所能預測到的了。

而隨著漢軍的戰鬥布告發布,並州漢人也行動了起來。

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大家相愛相殺那麽多年,總歸是要分出一個勝負了,如果能夠為漢軍立功,那麽在未來的並州格局裏,他們就能占據一個比較有優勢的位置。

至於那些胡人,他們才不會在乎。

而此時最糾結的無非是那些漢胡混雜的家族或者勢力,為了更好的生存,他們打破界限完成結合,也的確是獲得了更好的生存條件,但是在漢軍的戰鬥布告發布以後,他們的處境又非常不妙。

到底是要幫助胡人,還是站在漢人這邊呢?

但是不管他們是如何的糾結,並州大部分的漢人豪強還是拉出了自己所能拉出來的武裝,在漢軍前進的道路上給漢軍提供了足夠的幫助。

建安二年二月初九,漢軍關羽所部就在雁門郡的廣武縣附近打了一個勝仗,在當地漢人武裝的配合下,漢軍找到了道路,全滅了一個烏桓部落,打了開門紅。

並州的漢軍風暴開始劇烈的席卷開來。

接著漢軍一路北上,疾馳猛進,但凡有遇到烏桓部落的,就沒有不能戰勝的,而在其中,本地漢人武裝提供的助力和對當地消息的提供是漢軍進展迅速的重要助力。

因為他們對各種道路和情報的傳遞,以至於二月份還沒有過完,關羽和張燕的聯軍已經推進到了當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軍隊包圍的白登地區。

在這裏,關羽和張燕聯手並州漢人武裝包圍並且殲滅了一個三萬人的烏桓部落,大獲全勝,繳獲甚眾。

然後關羽還在這裏立下了一個戰功碑,準備了一些祭品,鄭重的祭奠這個古戰場,然後便帶著大軍向定襄郡撲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