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奴隸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戰鬥,並州境內的鮮卑、烏桓、匈奴勢力被漢軍打得土崩瓦解。

基本上不是死了就是被俘虜了,或者有些消息靈通的還逃跑了,但是不管怎麽說,並州已經基本上回到了漢帝國的管轄範圍之內。

那些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被他們緩緩侵蝕、占據的領土也全面回到了漢軍的控制之中,關羽和牽招甚至還一起遊覽了年久失修的長城,在長城邊上祭祀古代戰士,聊表心意。

劉備不再擔心戰事,把戰爭掃尾工作交給大將軍府來處理,他開始和滿寵對接,與他商議接下來的並州恢復治理計劃。

戰爭是手段,統治才是目的。

並州雖然光復了,但是長久以來漢帝國政府缺位的狀態,也讓並州內部出現大大小小的類割據勢力,他們一個個都有各自的武裝,有各自的武器糧食等物資的生產線和生產能力。

他們可不是什麽良民。

這是一個問題。

而更加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戰俘的處理和破敗的城墻、道路、橋梁等等基礎建設的修繕,還有荒廢土地的重新開墾等問題。

於是劉備和滿寵一起商量了一個章程。

首先針對那些被俘獲的鮮卑、烏桓、匈奴等口眾,就按照一直以來的慣例處理。

生育適齡婦女編入並州戶籍,準備用來增加人口。

掌握特殊技能的匠人、牧人也挑選出來,收歸己用,白嫖三年,打磨他們的野性,然後編入戶籍,成為漢人。

其余沒有任何技能的人就打為官奴,為並州的建設恢復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並州荒廢治理的這些年,各地的基礎設施、城墻、道路、橋梁等等簡直損毀的不成樣子,若要完全恢復到正常狀態,少說也要大半年的時間和大量資源的投入才行,就這樣,還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執行。

並州漢人不多,能進行農業生產的更少,所以有限的農業人口都要用來恢復農業生產,那些被俘獲的家夥們就是最好的工用勞動力來源。

他們的數量要是不夠,劉備還打算從幽州調運一批到並州幫忙。

幽並不分家嘛!

一邊做工,一邊恢復農業生產,這對並州官府的行政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對滿寵這個半路出家的州刺史的要求更高。

滿寵需要爆肝了。

然後便是並州漢人的問題。

過去,朝廷缺位的時候,並州淪陷地區的漢人要麽和涼州一樣在各大豪強宗族的庇護下求生,要麽就成為了四處遊蕩的武裝集團,甚少有那種常規意義上的順民、自耕農。

有治理的人口基本上只在太原郡、上黨郡和西河郡的一部分存在,其他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地方經濟都已經是莊園化、碎片式的發展狀態了,想要恢復到過去那種編戶齊民的生產狀態,難度是很大的。

首當其沖的就是那些當地的豪強大族,他們在漢軍進攻並州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戰後,他們的存在卻成為了朝廷治理地方的障礙。

而與此同時,張燕和於扶羅的存在也是麻煩,尤其是張燕,那山中的大量人口還沒有個說法呢。

長期的混亂之後,並州缺少戶口,卻有大量人口存在而不能使用,這樣一來,戰後的並州經濟又該如何發展呢?

劉備在和滿寵商議此事的過程中,滿寵向劉備提起了一件事情,他說若想獲得人口,其實除了戰爭掠奪之外,令地方豪族釋出奴隸也是一種辦法。

滿寵建立劉備頒布朝廷法令,用法律的形式在並州地區規定豪強大族所能擁有的奴仆總數,以此限制他們的勢力,並且還能通過這樣的行動獲取足夠並州發展所需要的人口。

滿寵的這個建議讓劉備注意起了一件長期以來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實。

東漢帝國的社會階層中,存在著比庶民更卑賤的一個社會群體——奴隸。

東漢帝國並非沒有奴隸,奴隸直至滿清依然存在,只是多與少的問題,還有各種稱呼的問題。

劉備在涼州所重新編戶的大量人口有相當一部分原先就是奴隸的身份,各大家族主動被動交出來的那些佃戶裏,其實就有相當一部分是奴隸的身份。

在漢帝國,奴隸主要有五種來源——戰俘、罪犯、因債務而出賣、掠劫、奴隸的子女。

其核心特點就是沒有人身自由,他們一般被視作財產而不是人,可以被隨意買賣。

而隨意購買奴隸的市場,在東漢帝國的很多大城市都廣泛的存在著。

在那裏,人和牲畜一起被關在籠子裏叫賣,只要價格合適,就能購買一個奴隸回家伺候自己,堂而皇之的享受著他的全部付出。

脫離堂而皇之的奴隸市場,在其他地方,奴隸們依然存在,只不過他們並不被稱之為奴隸,而是根據不同的身份,被稱之為奴、婢、僮,又或被稱之為臣、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