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六章 人頭滾滾(第2/3頁)

但是在朝廷看來,在劉備看來,這不就是造反嗎?

幹他沒商量!

三處叛亂發生之後,劉晟那邊也快速得到了消息,得知三處叛亂規模不一,安漢縣最小,只有兩千多人的規模,臨江縣的規模最大,反抗者有上萬人。

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不一,但是最大的原因一定是限奴令執行的不徹底,這一點劉晟和劉備都能想到。

上一輪限奴令可以說是把漢帝國的奴隸人口給腰斬了,但是算下來,漢帝國的奴隸人口還是有好幾百萬,高門大族肯定占了很多,但是要說地方上的那些不算高門大戶的官員、豪強戶口都是幹凈的,那也不盡然。

肯定是各處都有水分,私下裏用各種方式或明或暗的保存了相當一部分的奴隸人口繼續為他們服務,但凡有點官面上關系的家族,都是這麽幹的。

所以有些郡縣執行的比較幹凈,於是這一次的反抗力度就小多了,比如廣漢郡,整體只發生了一次叛亂,被輕易平定。

而巴郡則不然,執行的不夠幹凈,執行方面肯定是多有水分,於是這一波就給他們爆發出了實際力量了。

臨江縣上萬人的叛亂規模很大,聲勢浩大,叛軍首領是原臨江縣縣吏徐懷,他糾集臨江縣多個縣吏,以及本地的一些對度田令感到恐慌的豪強大戶,大家一起起兵反抗度田令。

臨江縣令馬強也是涼州州學出身的二期學生,履職兩年半,對地方建設多有建樹,不過臨江縣地方勢力龐大,平日裏多虧臨江甘氏家族力挺,他才能發號施令。

此番叛軍作亂,最開始向馬強送去預警的也是甘氏,之後甘氏組織起兩千多人的兵力趕在叛軍之前馳援了縣城,馬強得到甘氏的支援,幸運地保住了縣城,和叛軍展開對峙。

之後叛軍連續六天攻城,馬強頂盔貫甲,親自上城指揮士兵進行抵抗。

而西蜀軍區的漢軍也沒有傻愣著,沒有【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優良傳統”,得知臨江縣叛軍勢力龐大的消息之後,劉晟派遣副將張任率領兩個營的軍隊馳援臨江縣。

張任在劉備身邊做了一段時間的大將軍掾屬之後,很快就被劉備下放到軍隊裏歷練,這些年摸爬滾打,立下不少功勞,職位不斷提升,終於在劉備登基之後被提拔為劉晟的副手。

劉晟目前還要坐鎮漢軍大本營,就讓張任代替他出征,而張任也不是個簡單人物,接到任務之後,不慌不忙,順著水道一路向東,在進攻臨江縣叛軍之前,順手滅了水道途徑的墊江縣叛軍。

墊江縣叛軍也是實力不行,幾千烏合之眾看起來聲勢浩大,其實連先期馳援的一千名巴郡郡國兵都奈何不了,一千郡國兵就把他們拖住了,使得他們寸步難行。

等張任帶著漢軍精銳抵達墊江縣附近的時候,一個營一次沖擊就把他們給滅了,張任順便在這裏展開了清算,前後一天半的功夫,墊江縣的反叛勢力就被連根拔起。

一票人被張任摁著腦袋在河邊給砍了腦袋,然後把屍體推入水中喂魚,把威懾和強硬的姿態做得很足,縣中大大小小的家族都被要求圍觀,一個個的汗如雨下,顯然是被震懾住了。

解決掉墊江縣的叛軍之後,這支郡國兵北上安漢縣,張任繼續帶兵順著水道向東,抵達臨江縣花了十幾天的功夫,沿途順手滅掉了一些不長眼的趁勢作亂的匪類。

而在張任趕路的這段時間裏,臨江縣叛軍愣是沒有前進一步,沒能對臨江縣城造成實質性威脅,面對不到三千的守軍,他們一萬多人愣是沒能做出什麽成績。

其實這不正常,因為臨江縣守軍也不是什麽精銳,性質上和叛軍其實差不多,叛軍是烏合之眾,臨江縣守軍也沒能好到什麽地方,主要是叛軍內部分歧太大。

有人覺得應該拿下縣城,有人覺得應該趁勢擴張勢力範圍,到更多的縣城去打秋風,獲取更多的利益,有人覺得應該進攻郡治所,給朝廷更大的震撼,還有人覺得應該盡快和朝廷講和。

反正一群人說來說去就是無法統一意見,最後明明人數多,卻不能把全部的力量用來攻打縣城,使得守軍根本沒有竭盡全力,就拖住了他們半個多月的時間。

硬生生把他們自己的黃金時間給拖沒了。

於是當六月中下旬張任帶著兩個營的漢軍抵達臨江縣的時候,這群叛軍才終於傻了眼。

漢軍人數比他們少,但是非常自信的張任卻直接用了包餃子的戰術。

而漢軍也沒有辜負張任的自信,順利執行了包餃子的戰術,四面八方把叛軍的退路全部堵死,愣是把叛軍圍城的作戰地點給紮了一個口袋。

然後就是簡單粗暴的正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