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案首

吳縣令將手裏的答卷放下:“另外兩份給我看看。”

另外兩份也拆開了糊名。

結果也不如人意, 兩份答卷,一人二十有八,另一人也到了而立之年。

童生試也是有講究的, 雖然考到頭發花白都能考,但宣朝十五六歲方能稱為童子。

十四歲以前,都被當作孩童對待。

根據生辰不同,在十五或十六這一年,舉行冠禮的元服儀式,從此不再被當作孩童。

童生試本就是為初步入科舉的童子準備, 試題相對簡單、評閱也會斟酌。

年紀過大者名次本就要往後順順,要不能逼得整個中榜名單全是大人, 而無孩童。

畢竟多學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吳縣令皺眉:“再往後翻翻,我不信偌大一個縣, 竟然找不出第二個合適當案首的人。”

“是。”

評閱答卷的人拱手應是, 在剩余的答卷中翻找起來。

心中皆在暗暗叫苦。

那些年輕的、文采也不錯的, 不是沒有,但年紀輕就代表沒經驗,面對今年縣試那樣的突發情況, 如何能反應過來?

多少人寫了一半就無下文?明顯是覺得沒希望,心態崩潰放棄了。

答卷上各種差錯, 大多都是年紀小的,明顯不如多次參考的老童子有經驗, 能抗下壓力。

因為受不住寒冷字跡顫抖的,難以入眼,即使答得不錯, 也不能拿來當案首吧?

還有些明顯被凍壞了腦子,直接在詩詞中寫冷、寫在考棚中遇雨的。

這一看就是年輕小生寫的, 初生牛犢不怕虎啊!

恐怕有的還暗暗欣喜覺得應景吧?

即使是暗喻,他們也是萬萬不敢找出來呈給吳縣令看的。

這不是害人嗎?

他們翻找了半天,動作越來越慢。

師爺又拿起那張答卷,仔細看了看名字,似乎想起了什麽,瞳孔猛然一縮。

他連忙上前,附耳道:“吳縣令,您再看看這名字,好像是前年咱們送‘才智英敏’匾額的那個孩子,還是燕老的弟子,燕家這兩年可深受新皇看重。”

已經過了快兩年,吳縣令起初還惦記,後來見無事發生,就慢慢將這事拋在腦後。

被這麽一提醒,他才被勾起了回憶。

吳縣令又取來答卷,親自看糊名線以內的信息。

是那個村子沒錯,名字好像也沒錯!

師爺早就和吳縣令形成默契,見他神色變換,連忙拱手,當眾遞了一個台階:“雖此子才十歲,但文章做得精妙,字也頗有風骨,實至名歸。”

“若有考生質疑,咱就把這份答卷張貼出去,定能讓一眾學子心服口服。”

吳縣令滿意地點點頭,順著台階下來:“也罷,為科舉之公正,我便承了這個風險,開了這個先河,也算成了陛下‘才智英敏’的美名。”

他這話說得冠冕堂皇。

評卷人多少都覺得有些不適,努力笑著奉承兩句,“吳縣令大義。”

“後面的名次,你們且看著排吧。”吳縣令揮揮寬袖走了。

老者看著被抽出來的許多答卷,深深嘆了口氣:“咱再找找看,有沒有能補進來的。”

***

放榜日。

整條街道都熱鬧起來。

臨街二樓的茶樓位置都坐滿了人。

不過顧璋他們,倒是沒去上面茶樓,而是在稍遠一點的茶攤處。

燕老身著普通長衫,和顧老爺子、顧方正坐一桌,笑得和藹平易近人,看不出半點官架子。

虎頭和顧璋也坐在其中一邊,等待著放榜。

茶攤老漢提著茶壺和一摞陶碗笑著走來:“幾位客官,茶水來嘍——”

“今日放榜,小攤每桌贈一疊金桔香片,祝您家金榜題名。”

他放下茶壺,茶碗,最後往中間放了一疊曬幹的橙皮還是橘皮?

虎頭好奇地打量,問道:“這是要往茶裏扔的嗎?”

顧方正要起身倒茶,顧璋趕緊伸手攔住:“我來吧。”

這一桌就他和虎頭輩分最小,哪裏能讓長輩做這種事?

顧璋揭開茶壺蓋,將店家送的那碟“金桔皮”倒入茶壺中,又把碗依次擺開。

他單手提高茶壺,漂亮剔透的弧線就從壺嘴中躍出,淡淡的茶香伴隨著果皮的香氣,也緩緩溢了出來。

顧璋五官生來就好看,習武之後身姿挺拔有力,念書多了,周身也形成了君子如玉的氣質。

倒是讓周圍左顧右盼、焦急討論的人都不由側目。

“那邊小公子也是來等放榜的考生?”

“讀書人看著就是不一樣,不過這般小,也不知能不能考中。”

“恐怕也是因為征兵那消息,提前來試試的,你小聲點,別讓人家聽見了。”

議論了兩句,便又將注意力放回到自家考生身上。

顧璋給幾位長輩倒了茶水,又對虎頭道:“如今這金桔香氣也泡出來了,給你倒一碗,祝你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