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皇阿瑪,都是你的錯!(第3/4頁)

回北京……當太上和尚?

這是啥意思?

順治一下就愣住了,這個世上有當太上皇的,有當和尚的,可這太上和尚算什麽?這小麻子是什麽意思?不對啊……天家無父子!

不過順治也沒愣太久,就已經反應過來,馬上拿出了一副無欲無求的表情,搖搖頭道:“玄燁,有太皇太後在,北京城是亂不了的……你放心吧。我不回去,也回不去,因為太皇太後是不想再看見我這個不孝之僧的,阿彌陀佛!”

念完佛號,順治大和尚就緩緩合上了眼皮兒,開始念咒了:“嘛咪嘛咪哄,嘛咪嘛咪哄……”

看見順治大和尚又是一副只愛佛祖不愛江山的模樣,康熙這才吐了口氣,雙手合十,向著自己的阿瑪行了個佛禮,然後才轉身離開……去給鄂紮、蔡毓榮下達圍剿“湘北根據地”的聖旨了!

李自成……必須得好好剿!

不過此時的康熙大概怎麽都不會想到,他很快就要收到新的“反情”了……廣東那邊又有人要造反了!

這個大清是反賊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啊!

……

“王爺,王輔臣和王大頭已經反了!”

“王爺……您可不能不管他們啊!您要不管,等他們分完了香山、新寧、新會三縣的土地,再分完肇慶一州十一縣的土地,就要來打廣州城了!”

“王爺,姓王的父子現在完全照著《天朝田畝制度》在行事……他倆一定已經入了天地會!”

“王爺……王家軍裏面有許多官兵都已經把辮子都給剪了!”

“王爺,他們真的反了,您快出兵吧!”

廣州城內的大佛寺外,這個時候也成了破落地主告狀請兵的聚集之地了。來廣州告狀請兵的破落地主都來自香山、新寧、新會三縣……都是那些家裏頭的土地被王忠孝“強制兌換”了的大地主,也甭管有沒有拿到“澳門戶口”和“香島戶口”,這狀總是要告一下的。

而且他們的狀告得也挺在理兒的,因為王忠孝在香山、新寧、新會三縣的均田就是嚴格照著《天朝田畝制度》上的辦法來的。

王大頭在這三個縣搞得不是吳三桂的“衛所制”,也不是李自成的“府兵制”,而是對貧下中農最友好,也最容易維持的“分田”加“鄉兵”加“五鬥米稅(這是廣東水田的標準)”的方案。

實際上,中國大部分朝代的稅賦都不算高,即便是明末的“正稅加三餉”,其實也沒多少。但是勞役、稅賦不公和基層操作空間過大這三個弊端,卻是一直都存在的。

其中的勞役因為是無償的,所以地方官吏往往會不愛惜役夫,甚至會肆意虐待服役的百姓。

而稅賦不公又分為地區間的不公和士紳、百姓間的不公。譬如廣東在明朝就存在嚴重的稅賦不公問題——廣東人交稅太少!太不公平了!

廣東在萬歷年張居正改革時確定的田稅總額然不到一百萬石,那陜西都有一百七十五萬石呢!

而且陜西境分布著寧夏、榆林、甘肅(當時陜西、甘肅沒有分省)三大重鎮,這些軍鎮所轄的土地人口並不納入各省田稅總額。而衛所軍戶所承擔的稅額又遠遠超過民戶!

另外,明朝萬歷之後,各省稅收大多可以折色收取白銀。而廣東這邊是海貿中心,銀子可比陜西那邊好賺太多了!佛山鐵業、潮州陶瓷,還有絲綢、茶葉、白糖……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從洋鬼子那裏換到一船一船的白銀。

白銀一多,農產品自然比較貴,農民的稅賦壓力也就輕了。

所以廣東人在稅賦上遭受的痛苦和陜西人根本沒法相比……歷史上廣東人比較愛大明的原因大概也在這裏吧?

大明的稅收得那麽少,走私又不管(管不了),下南洋也隨便了,而且廣東也沒什麽藩王。曾經封過一個朱瞻墺到韶州,但是這貨很不喜歡廣東,沒當多少年就去江西上饒禍害江西人民了。

另外,地區之間的稅收不公並不只存在於省與省之間,在一省之內,甚至一府一州之內,不同的縣之間也會有不同的收稅標準。

除了地區間的稅賦不公之外,士紳地主的稅收優惠又是一個極大的不公!

而不公越多,基層的官吏和士紳操作空間就越大!他們的操作空間越大,不公就會越多……這基本上就是個惡性循環,最後一定會造成小農大量破產,加速土地兼並!

為了盡可能久的維持均田成果,王忠孝就制定了一個“高稅率”、低兵役、無徭役(雇役)、無攤派、無優惠的稅收和兵役方案,作為均田的配套。

而他怎麽一折騰,受到傷害的可不僅是地方上地主士紳,連把持鄉裏的胥吏階層也大為不滿!再加上他的這一套均田和稅收、兵役之法,全都和大清的體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