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吳三桂,我們大明真有百萬共和軍!

在大明共和三年三月初三傍晚,發生在東亞大陸上的這場帝制和共和之戰,終於到了第一個重要轉折關頭。

由大周、大清、大靖三個帝制國家所組成的“反共和大明同盟”的“百萬大軍”,翻翻滾滾的在東起江浙徽三省交界,西至武昌、漢陽二府,北至徐州、豫州之地,南至兩廣的遼闊戰場上,向高舉共和旗幟的大明發起的全面進攻,終於遭受了第一次重大到不可挽回的失敗!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大明共和運動的前途看上去可相當不妙啊!

吳三桂的大周軍沿著長江漢水齊頭並進,戰於武昌,戰於隨州,戰於九江,戰於南昌,一路上高奏凱歌,連戰連捷,雖然在南昌城下遭遇李輔臣的精銳鐵騎的痛擊,但是憑借著絕對的兵力優勢,吳三桂還是將李輔臣、李來順麾下的三萬大軍團團圍困於南昌城中。

而南昌的被圍和大周百萬之兵的赫赫聲威,又讓江西的那幫墻頭草地方官產生了共和要完的錯覺。一時間紛紛叛明歸周——這幫人不久之前還是由清到明的貳臣,現在一下子又晉升成了由明到周的三臣,這身段真是越來越靈活了。

隨著大周在湖北、江西所取得的一系列大捷,原本有點猶豫,有點磨洋工的大清、大靖兩國,終於也打起了精神。

就在剛剛過去的二月,大清“合眾國”的康熙皇帝,終於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一再要求下,下達了收復徐州、豫州(指明屬河南)的大詔,並且任命自己的四弟恭親王常寧為平南大將軍王,統領山東、河南之兵“二十萬”,向徐豫二州發起進攻!

而大靖皇帝耿精忠更是禦駕親征,率領五萬大軍攻入了“明屬浙江”的安吉,兵鋒直指廣德州,還大有北伐金陵的意思!

一時間,大明危矣,共和危矣的呼喊,響徹東南大地和廣東福建,連那些在南京、廣州、蘇州、揚州、泉州等地開設商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法屬東印度公司的經理們,也都紛紛向他們的總部寫信報告了“共和制度在東方即將失敗”的消息——這當然是個令英法荷三國的國王和攝政王們都感到愉快的好消息,畢竟這年頭的泱泱中華在西方還是很有一些仰慕者的!

如果共和制度在中華取得了成功,那麽歐洲的共和派將會大受鼓舞!

這兩年,已經有不少傾向於共和派的荷蘭和英國奸商,將《天下為公論》、《明夷待訪錄》、《天朝田畝制度》和《大同歌》都帶去歐洲了……

德川幕府派來刺探中國情報的禦用商人則向國內送去了“幕府制度不適合大明國情”的報告——對於德川幕府而言,這當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將軍治世”聽上去多悅耳啊,聽上去多政治正確啊!怎麽可能失敗?

而最絕望的則是朝鮮王國派到大明來求救的使團,大明父國現在搞得這套君不君、臣不臣的共和制度已經讓他們很難接受了,現在連共和大明都要完了。那朝鮮的李朝怎麽辦?難道只能任憑楊氏監國當三千裏江山的太上王嗎?朝鮮君臣本來還想稍微忍耐一下,等從大明請來救兵就反清滅楊。現在可如何是好?難道只能拜倒在楊廣大帝的子孫腳下?難道……楊廣大帝是朝鮮人?

不過大明內部倒是表現出了相當強的抗壓性和凝聚力,並沒有被吳三桂的百萬大軍和湖北、江西的敗局所嚇倒。反而出現了“股東”加碼下注,國人、國士身份持續熱銷,兩淮壯士踴躍從軍,佛山和漳州、泉州的軍工生產熱火朝天的大好局面。

很顯然,共和大明在軍事、財政、軍工方面的動員能力,是遠遠超過大周、大清和大靖的。

但這種動員能力如果不能盡快轉化為軍事上的勝利,“股東”們也是有可能喪失信心的!

所以發生在大明共和三年三月初三的明靖茶山之戰,雖然參戰的總兵力只有六萬多人,但卻是相當關鍵的一役!

此時,從“天子分身”,吳三桂的侄孫,康麻子的堂兄,大靖開國兼亡國皇帝耿精忠的眼中望出去,已經是一副兵敗如山倒的景象了!

坐在一輛騾車上面的耿精忠扭頭向後望去,全是大群大群的潰兵,盲目的跟著他的青龍大纛,發足狂奔,只想著快一點逃離明軍的刺刀、子彈和那些“亮瞎眼”的明軍槍騎兵的長槍!

一部分還忠於耿精忠,或者是對吳三桂的勝利還抱有幻想的靖軍將領和親兵們騎在馬上頭也不回的逃跑,底下的士兵們則罵聲連天的在後面跟著,棉甲頭盔器械丟了一路,路邊還有許多跑不動的兵士和傷號,全都面無表情,聽天由命。明軍的炮彈時不時落下,落在人潮當中,然後又忽然彈起,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向前飛行,擋在這些炮彈飛行路徑前面的靖軍官兵,軍被一列列的掃倒,打得血肉模糊,那些一時未死的,則發出一陣陣淒厲的慘叫。有時候一枚炮彈落下,就有拖著大車的馬屁驚炸,將裝運輜重的大車帶倒,再左沖右突一番,把倉惶逃竄的靖軍搞得更加倉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