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還要怎麽分封天下?(第2/3頁)

主要的改革內容有:一、在這八個省設立權限很大的總督府,開設省國人議政會,並且由總督和省國人議政會指派下面的州縣官員。

二、開始清點八省土地、人口,並且依據《天朝田畝制度》擬定了《北八省均田、限田辦法》,而且還在少數已經完成了清田查戶的縣開始試行該辦法。

三、指定北八省籍的國人、國士,並且從他們當中挑選地方官吏——挑選的辦法主要是考試、征辟、察舉等等。

四、將北八省的部分荒地和沒收的“逆產”分配給大明的有功之臣——大明的有功之臣,包括李中山本人在內,都應該根據功勞大小,獲得相應的勛莊爵田。不過大明之前控制的東南各省相對地狹人多,所以只先給無田少地的中下層有功將士分配土地,至於上層或本就擁有較多土地的中層功臣,都沒有得到足額的土地。

這回拿下了人少地闊的北八省,終於可以兌現勛莊爵田了!另外,這次北伐可有80萬人參與,一仗打下來,光是國人就多出40余萬!那麽多的國人,都得分田分地!

可別小看這一波分田分地,這要分好了,大明在北八省就算站住根腳了!

而李中山在過去兩年中辦成的第三件大事,則是主持了“北京和會”。北京和會又分成對日和會和對英荷西和會兩部分,其中對日和會就是“對日八條”,確定了大明對日本內政的“有限幹涉原則”——就是幹涉,但不深度介入,確保日本出現京都朝廷和江戶幕府對立,以及諸侯割據就行了。

而對英荷西和會則是邊打邊談!

在峴港大戰後,西班牙無敵艦隊就喪失了繼續在西太平洋和大明進行抗衡的能力,不得不退往印度洋。

隨後西班牙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維也納進軍和新西班牙南部被阿茲特克共和國光復,不得不退出戰爭,向法國、大明求、阿茲特克共和國和,承認了大明扶植的“西美帝”對於加利福尼亞等新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占有,又承認了阿茲特克對新西班牙南部的光復,也承認了大明對西班牙的菲律賓殖民地的光復!

而同荷蘭、英格蘭(這兩國現在共用一個領袖)的談判,則和大明對荷屬東印度和馬六甲地區的攻略同時進行!

在西班牙無敵艦隊(其實是英荷聯合艦隊)遭遇重創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無法在西太平洋對抗大明,不得不於1685年初,放棄香料群島、巴達維亞和馬六甲等據點,撤往錫蘭島,全力經營印度洋去了!

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退出南洋區域,大明和英荷之間也就不存在什麽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畢竟李中山對於奴役印度人民也沒什麽興趣——他的大明根本不需要印度市場,只要有新大陸和大洋洲的黃金、白銀,大明就有足夠遼闊的市場。

印度的人口,根本就可有可無。

當然了,他現在就算想拿印度也沒那余力……如果吳應麒對印度有興趣,他倒是樂見其成。

而為了促使吳應麒向西發展,李中山在過去兩年中所進行打擊第四件大事,就是籌備一場旨在統一中國的西征了!

雖然在大明取得北伐勝利的時候,李中山就曾和吳應麒達成了默契——大明西征,吳周西遷,同時,吳周留下一批貴族子弟當投降派,大明會給他們封侯封伯,讓他們“上岸”。

但是這僅僅只是默契,吳應麒口頭答應的挺好,不過真的到了大明的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過去的時候,他會不會改變主意,妄圖抗拒天兵,好像也沒人知道。

所以,李中山還是做好了在西北大打出手的準備。

不過,這兩年吳應麒也的確在準備跑路,首先他在陜西、甘肅封了一大批公侯——這就是再給底下人“分家”,留一部分,走一部分,哪兒哪兒都不吃虧麻!

同時,他又以討伐滿清余孽為名,大舉征伐河中之地!還將康熙苦心經營起來的太平谷和天京城一並吃下。

還將他從山西、北京、上京帶出來的大清遺民,一並押去了河中,填充到了太平谷當中。

據說,現在河中的中原遺民和西域遺民(司馬依汗的部眾百姓)已經超過了二百萬……差不多占到了河中、蒙兀兒草原各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了。

如果能再多遷一點過去,中原加西域的移民占河中、蒙兀兒草原人口的半數都是有可能的!

到時候吳周大概就能在中亞占據幾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了。

那一堆斯坦,恐怕就要變成一個大大的西周了!

看到吳應麒跑路跑得挺積極的,李中山就打算再“幫”他幾下!

一邊通過蒙古東印度貿易公司,向吳應麒的大周發放貸款,提供軍備;一邊則積極準備一場由四十萬人參與的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