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3頁)

顧瓔點了點頭。

“既是如此,讓你身邊的人把方子寫出來交給徐太醫瞧瞧,免得沖撞了。”莊太後面露關切之色,溫聲叮囑。

顧瓔聽人說過,莊太後是位賢德寬厚的人。

從前在後宮中便與世無爭,曾經為了保護自己兒子,也就是當今天子陸崇,被迫在冷宮中住了數載。

待到天子禦極後,眾人推薦皇後的人選時,莊太後約束娘家的適齡姑娘,不許打入宮的念頭。她常說自己當初沒幫上天子,如今更不許家裏興外戚那一套。

今日太後的舉動,可以說是宛若自家長輩般貼心親切。

她再次起身謝恩,又陪著莊太後說了會兒話,徐太醫已經開好了方子,莊太後賞賜了一番,這才讓她回去。

出了永壽宮,顧瓔仍是隱約覺得哪裏不對。

方才太後望向她的目光多是打量,似乎存著審視之意。難道是因為陳太妃的緣故?親疏有別,莊太後自然更傾向自己的好友。

陸川行對太後召見她這事極為重視,顧瓔也明白,天子和太後的母子關系極為親厚,他是擔心太後不喜自己,連帶著對他印象也不好,怕是會影響天子對他的判斷。

好在太後並沒當面給她難堪,還賞賜了不少補品,她回去也能向陸川行交差。

想到這些,已經坐進馬車的顧瓔,疲憊的揉了揉額角。

她從沒想過,夫妻之間也會這樣的累。

***

福寧殿。

梁正芳看準了天子批完折子、要打開軍報的間隙,奉上了茶,趁機通稟道:“皇上,永壽宮召了徐太醫過去。”

陸崇聞言挑了挑眉。

若是太後的病症,顧氏頭一次進宮,母後定然不會當著顧瓔的面診治。如此說來,被請脈的人是顧瓔。

這樣一來,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不過明面上是太後召太醫過去,作為兒子,陸崇自然是要過問的。

晚膳後,天子駕臨永壽宮。

見到陸崇過來,莊太後連忙解釋了原委。

“徐太醫看了顧氏的方子,說她在子嗣上恐怕艱難。”莊太後嘆了口氣,道:“她生了一副好容貌,難免心氣高些。”

這便是說顧瓔自恃美貌,要獨占夫君的寵愛。

陸崇若有所思的端起了茶盞。

他們都不了解顧氏,為何太後先入為主認定是顧氏不賢良?他的母後素來寬厚慈愛,待顧氏卻有了偏見。

“今早朕回去時,遠遠望見了顧氏一眼。”陸崇隨口道:“朕瞧著她倒像是溫順的性子。”

陸崇話音未落,莊太後心中浮起一絲異樣,旋即笑道:“皇帝威儀不凡,任誰到了皇帝面前,能放得開呢?”

不過一句打趣的話,陸崇卻聽出了莊太後自己都沒意識到的弦外之音。

太後不喜顧瓔,這個認知反而勾起了陸崇的興趣。

他離開之後,莊太後思忖了片刻,難得聽皇帝為誰說句話,自己也該有所表示。

“去哀家的私庫選些東西,明日送去安郡王妃,賞給王妃。”

***

翌日。

顧瓔睜開眼時,在她身側的陸川行還睡著。

她打著哈欠,輕手輕腳的起身,先行下去梳洗。

三日前她去給太妃請安時,聽到太妃有些咳嗽,想到慧姐兒曾經用過食療梨湯的方子,親自下廚燉了一盅,命人給太妃送去。

陳太妃不喜川貝的味道,丫鬟們燉的湯她都只嘗兩口就放下,對顧瓔送去倒誇了兩句。

此後顧瓔便日日早起做梨湯,太妃對她的態度也愈發好了些。

這次入宮,陳太妃隨口指點了她兩句,她才能應對得宜。

她在小廚房忙活,不由想起昨日的事。

昨日陸川行在宮門前接她回來,陪她共乘馬車送她回府。路上細細問了她在宮中的情形,聽到太後請太醫時,不由皺了皺眉。好在顧瓔帶回了太後賞賜的補品,向來太後對她印象不算太差。

送她到王府門前,陸川行又去了衙門,直到深夜方回。

今日他休沐,她想跟陸川行商量,讓顧元青來王府一趟,或是兩人能親自去探望……

還有墨松的事,讓他一直管著鄉下的莊子著實浪費他的才能,眼下她要接管的產業還有不少,不過他到底年輕了些。

顧瓔在心中盤算著,直到從壽春堂請安回來時,她才想斟酌的開口,卻聽到外面響起通傳聲,說是宮中太後送來給郡王妃的賞賜。

這次送來的賞賜俱是實打實的好東西,一匣子光彩品相極好的珍珠、一對安枕的玉如意、十匹今年貢上的新料子、還有賞賜的金銀若幹。

陳太妃見了,眸光微閃,雖有點驚訝,卻也在情理之中。

太後向來寬和,見了顧瓔這模樣性情定然喜歡。她突然想到,自己還沒有正經賞賜過顧瓔。

莫非太後也在提點自己,留意跟庶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