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蒸汽革命

幾日後就到了一年一度的除夕夜。

太子妃如往年那般一手操辦了今歲設在乾清宮裏的皇家除夕家宴。

這是龍鳳胎學會說話、走路後, 第一次同哥哥,堂哥、堂姐、小堂弟們一塊慶賀新春。

夜幕降臨後,坐在上首的康熙和琪琪格被一群穿著紅色鑲嵌白色兔毛冬裝的小奶團子們圍著拜年, 看到小不點兒們走路搖搖晃晃、說話奶聲奶氣的, 學著大孩子們的模樣, 將兩只肉乎乎的小手抱在一起像是招財貓般做出“拜拜”的姿勢,那天真無邪的可愛模樣逗得母子倆一整晚的笑聲都沒有停下來。

冬夜寒冷,乾清宮內卻溫暖如春,皇家眾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待到夜半鐘聲響起,各種各樣的五彩煙花和紅色炮竹在深夜中被宮人們準時燃放, 濃稠漆黑的夜色都被萬千燈燭、滿城煙火給照亮了。

太子抱著銀團,太子妃抱著寶團, 金團站在父母和弟弟、妹妹們中間,一家五口站在城墻上看著盛開在夜幕上的璀璨煙花,穿得鼓鼓囊囊像是紅彤彤如意荷包的龍鳳胎伸出小手指著天上的煙花磕磕絆絆的說著話,宛如銀鈴珰般的歡快叫喊聲都被炮仗的聲音給遮蓋住了。

在聲聲爆竹的喜慶之音裏,時間的腳步也進入了康熙四十年。

新春伊始, 在乾清宮舉行完開筆開璽儀式的康熙也頒布了今歲的第一道禦旨,史稱“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等政令從廟堂之內傳至民間,百姓們聽聞皇帝老爺頒發的詔令含義是將今歲康熙四十年大清的全國人丁總數作為基準,丁銀稅收為定額, 在此基礎上新增出來的人丁都屬於“盛世滋生人丁”, 這部分人丁就不再對其征收錢糧了,轉換成通俗點平民老百姓們能理解的話則是:張三、李四啊, 倘若明年你家裏在全國現有的人丁總數基礎上生出來新生孩子了,多出來的這個孩子衙門就不收他的人丁稅了, 你以後在田地裏多種幾顆土豆、玉米和紅薯好好把這孩子養大,無論男女,他們長大後就是你家的勞動力了。

不通文墨的老百姓們聽到嗓音沙啞、瞧著鑼鼓的捕快們這般一解讀政令,眼睛像是一盞盞明燈般齊刷刷地都亮了起來。

實話說,皇帝老爺這道新春禦旨好嘛?縱使是看不慣異族當政的文人墨客們都能明白這是一道符合當下大清國情,很不錯的仁政之策。

如今這年月不同以往了,清廷政局穩固,再加上這幾年高產新糧種的推廣、人痘、牛痘的接種,以及海禁貿易的開放,民間老百姓們的日子肉眼可見的好過了起來,不是江山動蕩的亂世,百姓們有能吃飽禦寒的東西了,人口增長就是必然的事情,在這般情況下屬於盛世滋生的新丁們不用繳納人頭稅了,朝廷此舉絕對是給普通小老百姓們減負了。

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

大多數人都在稱贊這道禦旨,一小部分人也有深深的憂慮,覺得皇帝這道政策也不是百分百保險的,萬歲爺將丁銀稅收總額固定了,倘若以後每年國家都是朝著人數增長的方向發展,那固然好,可未來每一日都充滿著變數,如果往後幾年天公不作美,碰上天災頻發了,衙門一統計,好家夥,全國人丁總數不增反減了,那麽這固定下來的丁稅銀也沒有辦法減少啊。

這豈不是隱藏在另一面的不利之處嗎?

弘晞在乾清宮偏殿讀書時,滿腹才華的滿漢師傅們也將朝廷的新詔令掰開揉碎講給小太孫聽了,太孫今年才五歲,他們自然是不指望小殿下能聽懂的,偏偏弘晞明白他們這是在說什麽。

瞧著幾位師傅說著說著還圍繞新詔令的優缺點激情爭辯了起來,弘晞不禁眨了眨眼睛,他們一家子都去過後世了,他汗瑪法和阿瑪、眾位叔伯們能不清楚如今各項政策的利於弊嗎?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凡事都得遵循規律一點點來,得有個過程啊。歷史上從康熙五十一年開始一直到他汗瑪法駕崩,民間才有了攤丁入畝的初步格局,如今怎麽可能一步到位就把人頭稅給廢掉了?

弘晞聽著師傅們越說越激動,瞧見幾個小老頭已經擼起袖子爭論的面紅耳赤,誰也別想說服誰的倔強模樣,過年期間清宮祭祀多,睡眠不足的弘晞不禁低下頭,閉眼困倦的張嘴打了個哈欠,默默等待著此詔令的進階版“攤丁入畝”的問世。

……

轉眼又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剛剛慶賀完,京城裏就又紛紛揚揚的飄起了一場細碎的梅花雪。

在孝莊文皇後的陵園內整整祈福了一年的惠妃也冒著雪花,乘坐著馬車低調的回了宮。

有直郡王在,惠妃在陵園內居住時自然是不會受到那些仗著天高皇帝遠,心大了的刁奴們欺負的,但過去的這一年對於作為四妃之首的納喇氏來說卻是一場痛苦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