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第2/3頁)

本以為楚婳手裏的好東西已經被他們掏得差不多了,哪知道光是肥料,她反手就能掏出十幾種,讓戶部和司農寺為此幹上幾十年啊?

兵部尚書想到了設計巧妙的復合弓圖紙,上面的滑輪、螺絲釘等配件已經夠他們研究的了。

等全部研究透徹,制作出來,運用到其他領域,少說也得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

刑部尚書想到早前破案時楚婳偶爾會提及的什麽犯罪心理,犯罪畫像,有些內容當時聽著很有道理,等他們自己運用抓犯人的時候又有些生疏。

還是得讓楚婳系統地講一講,如果能夠將這些知識整理起來編纂成冊推廣開去,或許能提高大盛公職人員破案的效率。

吏部尚書已經預見因為化肥而產生的種種調動,估摸著未來幾十年整個朝堂的官職任免、調動、升遷都會很頻繁。

禮部本該是最不會被殃及的部門,但禮部尚書提前預見可能要辦的豐收祭。

武將們的想法要簡單一些:楚婳能給他們提供更省力更強力的兵器,更多的糧食,更有效的藥物,讓他們減少後顧之憂,好人啊!

文武百官思來想去,翻來覆去,最終得出一條結論:小姑娘年紀輕輕的,就適合拉來當官,為國奉獻!

太年輕?年輕好啊!年輕就能多為大盛奉獻幾十年!

百官們自發地給皇帝遞奏折,文官的折子婉轉一些,武將的折子簡潔一些,不管是誰送來的,折子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皇上啊,讓楚婳早點當官吧。

皇帝:“……”

他的吐槽欲繃不住了,對著錦衣衛指揮使林友就是一頓吐槽:“朕懷疑他們就是看不得楚婳研究出一個東西,讓他們一群人忙得團團轉,結果自己一個人在旁邊清閑。”

林友心說:人楚婳也不清閑啊,晚課不上,美人不看,眼瞅著就瘦了兩斤。

皇帝又說:“是朕不想早點招她入朝堂嗎?是朕不想讓她早點為大盛幹活嗎?是太師太傅不肯放人啊!”

就你們知道委屈啊?朕還委屈呢!

林友等了等,沒聽到下文,便附和了一句:“皇上,太師和太傅為什麽不讓楚婳通過世家和官員舉薦入朝?”

如果是舉薦入朝,根本不需要再等五年,立馬就能走馬上任開始幹活。

文武百官遞折子的意思,也是想讓楚婳走這個路子。

皇帝連翻幾本奏折都是讓楚婳當官的,趕緊丟一邊去,眼不見為凈,頭疼地捏捏眉心。

“女子入朝本就有諸多爭議,舉薦入朝會被百姓認為是走後門,身上有再多功勞也會被認定是旁人的功勞加諸在她身上,科舉就不一樣了。”

“在百姓的眼中,科舉是一種比較公平的方式,她能從那麽多考生之中脫穎而出,自有其能力,身上的爭議總會少一些。”

林友打從心底覺得這事不靠譜,科舉同樣有作弊,有泄題。

百姓要是不信任一個人,不管通過什麽手段入朝當官都不會信任,除非她能在後續的時間裏通過政績和事實向所有人證明。

可,楚婳又不缺能力和政績。

要是把她做出的那些貢獻挑能公開的部分進行說明,起碼能撈一個四品官當。

此時此刻,看到有能力有靠山的楚婳要想入朝為官,過程竟如此曲折,便是皇帝都忍不住嘆氣。

罷了,還是先把女子科舉的事給辦了吧。

翌日起,早朝就開始討論女子科舉。

過去百官對此的態度十分曖昧,不是反對就是中立扯皮。

如今雖然還有個別官員反對,但態度早已不像過去那麽堅決,聲音也沒那麽大了,只因為他們清楚這一政策是在為誰鋪路。

一項新政策的面世永遠得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和扯皮,不會太快開始實行。

皇帝本以為這事起碼得提個兩三年,正好讓楚婳趕上第一屆女子科舉,沒想到這事還能有個奇怪的進展。

蘿蔔從播種到收獲一般需要兩到三個月,楚婳的化肥是中途拿出來的,戶部和司農寺趕緊安排下去,還搞了很多對照實驗組。

實驗的化肥不夠用了,就派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從楚婳的實驗室運。

楚婳只有一個人,再怎麽加班加點地生產,都不可能供應上他們實驗用的量。

她將化肥生產的步驟份量都詳細記錄下來,相關注意事項一點不漏,統統交給朝廷去辦。

大司農:“……”

這事交給誰呢?

戶部、司農寺、工部都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幹,對方也可以幹,一群人在那推諉扯皮。

很快,推諉扯皮也不頂用了,因為楚婳拿出了第二三四種化肥。

她一句話都沒說,但所有人都覺得她說了:來,別吵了,見者有份,我很公平的!

戶部尚書、大司農、工部尚書還真不吵了,扭頭就去找吏部尚書:人不夠,再來億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