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這個年代, 糧食是硬通貨。

北方種植,一年只能種一茬。

大隊分的自留地有限,同一種作物也會有細微的劃分,用處有所不同。

土豆有早土豆晚土豆的區分, 早土豆平時吃, 晚土豆主要留著儲存過冬, 入秋才會挖出來。

趙村兒大隊起的基本都是早土豆, 微微泛青的是一部分種得早的晚土豆,正常還得晚半個多月才長到足夠的個頭。

而各個公社這時候掰下來的玉米都是鮮玉米, 大家也會吃, 但更多的是留到秋後磨碴子磨玉米面。

還有白菜、蘿蔔、豆角, 也都有晚種的品種, 還沒成熟,以北方囤貨過冬的數量來說,但是都得留著過冬。

而北方的冬天菜品少,基本只能頓頓白菜土豆茄子豆角, 還有各種春夏秋挖回來的野菜蘑菇之類的。

野菜蘑菇也捐了。

所以雙山公社的社員們捐完物資之後, 面臨的局面是:兜癟了,倉房空蕩了不少,而他們的自留地裏還有菜,但要麽是小崽兒,要麽是儲備菜,都不能吃。

雙山公社社員們的財產狀況用一句話形容, 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大家突然又過上了節衣縮食的生活。

但意外的是, 大夥兒都在窮樂呵, 沒人因為手頭上暫時的窘迫感到心酸。

之前的大暴雨, 雙山公社損失慘重, 很多社員甚至一貧如洗,幾乎要活不下去。

好的領導會給社員們傳遞希望。

而且雨後的蘑菇很多,山林河流有很多饋贈。

他們那時都挺過來了。

這一次,雙山公社的社員們收獲了幫助同胞的滿足感,他們還有萬畝耕地,有養豬場,有好幹部。

最重要的是,有國家,有底氣;有民族,有信仰。

菜不夠,就去山裏找,就去河裏撈……

雙山公社又湧起了進山挖野菜的熱潮,大家夥下工,就結伴搭夥兒進山,近處暫時挖沒了,就往遠處探索,有時候還會碰到別的大隊的人。

雙山公社不斷強調公社是一個大集體,不斷加強集體之間的互動,集體事業的出現……都使得集體的認同和歸屬越來越高,各個大隊不再像之前那樣,壁壘分明,而是越來越融洽。

體現在挖野菜這件事兒上,以前經常會有爭端,別的大隊不能到我們大隊的林子裏挖,那是我們大隊的集體財產;現在變成,大家都是一個公社的,我挖了半筐,他就挖了一點點,那得使勁兒笑話他。

雖然都火藥味十足,但怎麽不算關系好呢?

而雙山公社還有另一個項目,已經進入試行——大棚蓋好了。

趙村兒大隊的建築隊對供暖很有經驗,尤其是農村的供暖系統,劉興學、鄧海信還借此機會,跟省城大學的建築專業學習了一些更專業的知識,建造出來的大棚在全國都能算得上先進。

嘗試燒火供暖那天,段書記、吳主任、趙柯都去了,北方八月底剛開始有秋意,二十多度的天氣,火剛燒了十來分鐘,熱氣剛一上來,人就待不住了。

專家和學生們非常□□,對學術十分嚴謹,愣是挺著高溫在大棚裏面記錄好每一個位置的溫度計的溫度變化。

有兩個公社的幹事看得齜牙咧嘴。

“不能中暑吧?”

“這也太遭罪了。”

趙柯站在外面,看著他們在大棚裏汗流浹背地走動,也是滿心敬佩。

每一種職業都值得尊重,但科研工作者要承前啟後,要撥開迷霧,開創從未有過的局面,其中的艱辛,外人只能窺見其中一二分。

等到人出來,每個人都像是水裏撈出來的,頭發衣服全都濕透了,神色卻很滿意。

翟老師邊擦汗邊道:“這個大棚建得好,冬天中間區域和邊緣的溫差應該不會太大,你們公社的建築隊很有前途啊。”

是趙村兒大隊的建築隊蓋得!

趙柯神情驕傲,嘴角抿不住地上揚,“接您吉言。”

她是一點兒不謙虛,段書記和吳主任失笑。

不過年輕幹部做工作,就得有這種沖勁兒和追求。

段書記和吳主任看趙柯和翟老師他們專家一樣,目光帶著期許。

·

災難的陰影慢慢過去,九月到來,率先撩開了秋日的流金面紗。

火車站,趙楓剛走下火車,便聽到了一個廣播,手中的行李瞬間掉落。

其他乘客也都呆傻了一樣看著廣播的方向。

雙山公社——

趙楓沉默地走下客車,沉默地走在公社的道路上,沒有任何突兀。

“趙楓?!你是趙楓嗎?!”

趙楓擡頭,見是王老三,微微驚訝,“王三哥?你怎麽在這兒?”

王老三這才大步走過來,激動道:“你咋回來了?!我剛看到你,還有點兒不敢認,你高了,也壯了,看這肌肉……”

他擡起手,想要拍拍趙楓的手臂,又因為陌生感,收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