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革命尚未成功(第2/2頁)

看著何沫眼中流露出的疑惑,葉銘笑了一笑,隨後在她的手機屏幕上點進了話題。

這個問題,下面已經有了上千的回答。

“不是有這麽多回答嗎?”

“要你嘴裏說出來才是標準答案。”

葉銘接過她的手機,快速翻看了幾頁後眼睛一輛,點中了一個答案後把手機遞給何沫。

“這個答案說得很好,能代表我的觀點。”

……

這是一位叫“職業摸魚”的答主寫下的回答。

“為什麽突然一下可控核聚變就從五十年到可持續運行了?”

因為葉神牛逼!葉神牛逼!葉神牛逼!

重要的事說三遍!

下面是正題。

可控核聚變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的理論早已經比25歲的老姑娘還要熟。

現在最流行的托卡馬克裝置,便是上世紀50年代,由位於蘇聯莫斯科的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發明的。

而在過去二十年,無論是國際合作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計劃ITER,還是各個有資格參與這場遊戲的大國,也都不同程度地“點亮了太陽”。

甚至國內還曾經率先突破了100秒大關。

可以說,光是點燃聚變堆這種程度的成果,你連街頭小報都上不去。

但之前的可控核聚變,一直有兩大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等離子體環流器,它決定了溫度、密度、比壓、自舉電流上限——但這個難題,其實已經不算很難,因為這次聚變采用的環流器是叠代後的三號環流器,可以達到1.8億度的高溫且穩定運行。

這不是需要黑科技就能實現的技術。

而第二個難題,則是增加Q值——因為本質上,托卡馬克是可以通過大力出奇跡的。

只要你不考慮Q值,那麽它就一定能穩定運行。

而誇父采用了葉銘教授的“黑科技”設計,用葉鏑為材料,用YE場來約束等離子束,在省下了大量耗能的同時,還順帶解決了中子的約束問題。

因此,只要YE場產生器不出現問題,那麽聚變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可控聚變,從來都不需要什麽內壁材料的突破。

因為沒有任何材料能夠耐得住上億度的高溫。

“而第二個問題,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就此擺脫能源的桎梏了?”

“目前的聚變都是氘氚聚變,氘的成本很低,但氚的成本……高得離譜。”

“別看現在可控核聚變的技術已經成熟到了可以建商業堆的程度,但氚的來源和產量還是極為有限。”

“所以,我的答案是……”

“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依舊未能擺脫能源的桎梏。”

看著回答,何沫愕然擡頭。

葉銘含笑點頭。

何沫:“那……”

“因為它是走向太空、走向氦3聚變的第一步。”葉銘望向她:“這答主說得挺好,為啥不點贊?”

何沫哼了一聲:“比25歲老姑娘還熟……活該他沒幾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