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Quora金選(第2/2頁)

本來我每天就能收到上萬條消息,在消息公開後的那幾天,我每天的消息欄都是五萬條。

絕大部分都是Quora用戶在和我說他們多喜歡多喜歡Quora,勸我別賣掉。

說換成是大公司來管理Quora,他們只追求盈利,從來不會考慮用戶的感受。

現在Jerry和比爾就在台下,比爾,Jerry,我相信你們不會對嗎?”

攝像頭同時給到二位,周新背後的屏幕出現兩張大臉。

楊致遠心想,沒說有這環節啊。

他和比爾尷尬點頭。

周新繼續說:“看,他們承諾了,有我們現場一萬兩千名Quora用戶共同作證。

好了,不開玩笑,賣出去之後你們要怎麽經營是你們的事,我不會也沒有權力幹涉。

我在看到這麽多人挽留我的時候,我內心對自己說:兄弟,我想你大概做的不錯,這麽多人都想讓你留下。

但是一段旅程是有終點的,我能夠陪伴Quora的日子也是有限的。

在我手裏Quora到了一個瓶頸,靠我一個人的努力,很難突破這個瓶頸。

我相信無論是雅虎,還是微軟,都能更好地在我搭建的基礎上,幫助Quora突破這個瓶頸。”

台下響起大量的竊竊私語。

周新繼續說:“但在我離開之前,我需要發布Quora的最後一個功能,最後一個由我研發的功能。

我一直在想,Quora是什麽,我現在意識到Quora是一個媒介,每個人在Quora上都能成為一個媒體。

你的回答是在向所有關注你的用戶,以及會看到你回答的用戶傳播信息。

和網絡社區相比,Quora增加了用戶之間的粘性。

如果你有一百個關注者,那麽你是一家校園報紙;如果你有一千個關注者,你是一個鎮本地的媒體;如果你有一萬個關注者,那你能影響一個小一些的城市;如果十萬個、一百萬個甚至是一千萬個又會怎麽樣?

等到你有一千萬個關注者,我相信你的影響力能夠和紐約時報媲美。

所以既然Quora讓用戶成為媒體,那為什麽Quora不自己做媒體?

因此我們推出了Quora金選!”

這是類似知乎日報和知乎鹽選的結合,阿美利肯人更能理解淘金,所以用的是金選。

鹽選老外品不出這個意境。

周新在台上踱步:“Quora金選每三天發布一期,會匯聚這三天裏整個Quora點贊數最高的回答。

不會重復選取同一個問題下的不同回答。

比如A問題有兩個回答,排名第二的回答,比B問題排名第一的回答點贊數還要更高,我們依然不會選擇A問題裏排名第二的回答。

整個Quora金選由20個回答組成,我們內部測試過,這大概是一份紐約時報的內容量。

裏面16個回答是按照贊同數排序和問題不重復生成,其中4個問題是根據你的喜好生成。

我們研發了最新的推薦算法,推薦算法會根據你的瀏覽和你的點贊,計算出你最感興趣的問題,然後選取點贊數最多的回答推送給你。”

李彥宏確實是頂級人才,對搜索引擎有著極其深入的研究。

推薦算法並不稀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

當時施樂公司的帕拉奧圖研究中心提出一種基於協同過濾算法的推薦系統,並將其用於垃圾郵件過濾。這是最早的推薦算法。

但是一直要到2003年,亞馬遜才開始把推薦算法利用起來,試圖把用戶有可能喜歡的商品推薦給他。

周新只是和李彥宏提出這個概念,並且大致講了他的理解,百度在短短三個月時間裏,就完成了可以商用的推薦算法,並且應用在了Quora金選上。

在周新提到Quora金選後,背後的屏幕上也從Quora變成了Quora精選。

周新繼續說:“每份紐約時報的價格是0.75美元,周日紐約時報的價格是1.5美元。

Quora采取包月制,你可以按月購買,購買後,Quora金選內容會定期通過你購買時輸入的郵箱發送給你。

我們的定價是7美元一個月,比10份紐約時報的價格略低一些。

同時用戶訂閱Quora金選的錢,Quora官方會抽百分之三十。

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按照內容貢獻度分配給每個回答的用戶。

比如這個月Quora金選出了10期,一共200個回答,其中160個是固定的回答,所有用戶都會看到。

那麽這些用戶就從當月Quora金選銷售費用的百分之七十裏,獲得0.5%。

一個回答是0.5%,40個靈活機動回答,則根據觀看人數,享受對應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