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風雨欲來(第2/3頁)

芯片產業也同樣如此,要結合華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發展。

為什麽彎彎會誕生台積電,以及台積電為代表的芯片垂直分工模式,同樣是歷史結合實際情況發展導致的。

把事件再往前追溯,追溯到1977年的時候,當時彎彎的工研院打造了彎彎地區首個芯片制造的示範工廠。

采用的是7.5微米制程,彎彎的工研院研發出了與生產工序匹配的標準單元庫,大幅提高了良品率,在營運的第6個月這座示範工廠的良品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七十,這代表著它的良品率超過了技術轉移母公司—阿美利肯的RCA公司。

正是察覺到這一產業分工的變化趨勢,彎彎的工研院才會在1980年的時候,才決定以衍生公司的方式,設立彎彎第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聯華電子,將所有產品線技術包括解碼芯片、撥號器、計算機芯片以及電話芯片等以超低價授權生產的方式全部轉移給聯華。

幫助聯華電子在擁有研發能力之前就可以進行生產。

後來聯電旗下也衍生出了許多分支機構,如芯片設計領域的聯發科,面板驅動芯片的聯詠等。

這和周新免費把A系列芯片和IPod解碼芯片的詳細資料和知識產權轉移給新芯科技一樣。

彎彎當時遊說還在德州儀器工作的張忠謀加入。

張忠謀提出了一種專業代工模式來運營規劃中的六寸芯片VLSI實驗工廠。

1987年,工研院電子所與飛利浦合作成立台積電,張忠謀任董事長,後來並稱“彎彎芯片雙雄”的聯電與台積電,就此全部成立。

聯電的模式是多點開花,台積電則打定主意只做芯片代工。今天看來,二者都為彎彎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崛起起到了奠基作用,但是在當時,後者的出現卻委實有些尷尬。

因為“對標矽谷”直到今天都是電子工業長盛不衰的準則之一,創立之初,投資人總會問張忠謀一個問題——如何跟英特爾競爭。

張忠謀表示“台積電和他們不存在競爭,這是一個完全新的模式,我們甚至會合作”。

居然在矽谷沒有效仿的成功案例?投資人聽完反而更害怕了,他們不相信這種矽谷都沒有的模式能夠成功。

事實證明,台積電開創的芯片代工和IP授權模式,徹底改變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版圖。

當時英特爾公司正積極尋求海外代工,通過關系渠道以及付出生產工藝改進的努力,台積電獲得了英特爾的部分代工訂單,並迅速成為世界芯片代工的龍頭。

1992年營業收入達正式超過了聯電。芯片代工模式也以一種新分工形態,在彎彎地區落地生根。

今天看來,台積電的成功是內外合力的結果。

外部手機的發展需要將特定的工作交給專用芯片解決,而不是一塊CPU打天下。所以阿美利肯湧現出一批新興的半導體公司,博通、英偉達、Marvell陸續創立。芯片設計公司越來越豐富的產品,對外部芯片生產線有極強的需求,高通、博通甚至蘋果都需要將制造交給更具規模優勢和專業的芯片代工廠商,這成為台積電崛起的重要機會。

現在以阿美利肯為中心的芯片設計和以彎彎地區為主體的芯片代工生產加速了生產設計的分離,彎彎地區也作為專業芯片代工承接了半導體產業的新一輪國際轉移。

歷史造就現在,現在影響未來,胡正明希望通過這次調研找到為華國發展芯片產業的鑰匙。

受到瓦森納協定的影響,華國無法獲得最先進制程的生產線,那麽華國要以什麽方式。胡正明認為需要結合華國的內需來判斷。

華國的芯片產業應該為華國內需生產芯片,這樣才能把Mphone芯片制造轉移這一塊缺失環節給補上。

“陳十,我們出來也有兩個月時間了,你有什麽感想?”在去西北的路上,胡正明問道。

陳十說:“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在申海長大,華國其他地方去的很少,最多也就是去過長三角地區的姑蘇和杭城。

從來沒有想過華國還有這麽多發展落後的地區,我的感受就是整個華國的發展嚴重不平衡。

如果說燕京、申海是第一流,長三角、珠三角的沿海城市們是第二流,那麽內陸的城市連三流都算不上。

更別說三四線城市們了,華國的發展太過於割裂了,希望今年我們真的能夠如媒體上所說的那樣順利加入WTO。

加入WTO之後華國能夠盡快發展起來。”

到了2001年9月的時候,其實加入WTO已經明牌了。

準確來說,在今年初的時候,華國官方就開始在媒體上鼓吹,時不我待,WTO的時間表已經非常明確了。

到了7月份的時候,外經貿部的官員公開表示,華國一定會在今年11月加入世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