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去獅城的目的(第2/3頁)

因為我在86年的時候是擔任獅城貿易與工業部的部長,我很了解集成電路行業,最早做芯片代工的地方是香江,香江最早有三個小廠專門幫IBM做一些芯片代工生意,第二個開始做芯片代工的是獅城。

獅城在1968年的時候,獅城的國家半導體成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涉足芯片代工行業,我們開始接來自德州儀器和IBM的一些芯片組裝和測試的工作。”

在華國互聯網上你只能查到這家早已注銷的企業叫獅城國家半導體,實際這家公司的全稱是國家半導體有限公司,68年1月成立的,最早的辦公地點在濱海灣金融中心大樓。

獅城的國家半導體主要是做集成電路領域企業投資,在歷史中發展的遠不如預期。

李顯隆繼續說:“後來我接手貿工部之後,我同樣意識到集成電路的重要性,86年的時候個人電腦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全球芯片貿易市場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在增長。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摩爾定律是對的,集成電路作為當時最為人矚目的朝陽行業,獅城也不例外希望在這場芯片競爭中成為占據先機的國家。

我86年接手貿工部,87年成立了特許半導體,特許半導體專門做芯片代工,客戶包括AMD、英飛淩、IBM和三星等等。我們一度是僅在台積電和聯電之後的芯片代工廠。

2000年的時候獅城的制造業總產出裏超過一半來自於集成電路以及與集成電路相關的行業。

但是隨著互聯網泡沫破裂,這幾年獅城的芯片產業很不好搞,說的直白一些獅城在這一領域沒有優勢。

霓虹有技術優勢,高麗有配套產業優勢,彎彎有人力成本和規模效應的優勢。

獅城則什麽都沒有,加上華國在去年加入WTO之後,獅城在關稅上的優勢也沒有了,華國在人力成本上的優勢過於明顯了。

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即便人力成本、設備折舊、生產線更新等等一系列的成本,芯片代工依然是不錯的制造業。

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裂,獅城的芯片代工失去了性價比。

今年開始,因為新芯科技在華國的成績不錯,我們同樣關注到了,特許半導體內部已經在做調研,打算把新的芯片生產廠落到張江去。

我們已經在和貝嶺談,打算和貝嶺聯手建一座8英寸的晶圓廠。”

申海貝嶺從彎彎的聯電手裏獲得技術轉讓和設備支持,他們最早的規劃是建6英寸晶圓廠後來改成8英寸晶圓廠,這導致投入需要增加,原本的投資方不願意,獅城的特許半導體打算接盤。

周新說:“芯片涉及到的上下遊行業有太多太多,芯片制造結束後還有封測,我們把代工和封測看成一個整體的話,芯片代工可以看做是芯片制造最後一個部分了。

剛剛聽完李先生的介紹,我能聽出你在這方面確實很有認識,至少是從產業投資的角度深入了解過這一行業。

在我看來,獅城做芯片代工確實不具備優勢,光是你們的淡水要受制於鄰國就決定了,獅城在芯片代工領域無法擴大規模,形成規模效應。

我認為獅城只適合走兩方面,第一是專注於最前沿的芯片代工,把中低端產能放在華國。

中低端產能華國有能力有意願承接。而和獅城相比華國受到的限制太多,拿不到最先進的設備,但是獅城可以,獅城可以專注最先進的芯片代工。

這樣雙方可以形成合作互補。高麗和彎彎都不可能和獅城合作,他們都有能力也有意願把整塊蛋糕吞下。

只有華國由於阿美利肯的忌憚,可以和獅城合作。

比如現在獅城建最先進的90nm制程晶圓廠,等到制程進步到了65nm、45nm、28nm的時候,之前的晶圓廠逐漸落後,等設備折舊完成之後可以整體搬遷到華國去。”

彎彎地區有不少半導體企業都是把落後設備整體搬遷回大陸,像聯電、力晶、茂德科技等等都幹過這事。

當設備折舊完成後,搬遷成本小意思了。

漢芯造假的事情不僅在華國內部鬧得沸沸揚揚,因為牽扯到周新的緣故,在海外同樣引起了關注。

海外的關注點集中在周新和華國方面的蜜月期是不是要結束了,雙方的合作是否依然會繼續。

李顯隆同樣很清楚漢芯以及周新對漢芯的態度,他沒有想到漢芯並沒有影響到周新對華國的戰略定位和對華國芯片行業的扶持。

這讓李顯隆更加重視周新,如此年輕的年紀就能戴著多張面具自如切換,在公開場合的憤怒和不滿看來只是表演。

李顯隆說:“我明白周先生你的意思,我們本來是有考慮過,我們把最先進的芯片代工定義成高端,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不一定能夠獲得足夠的訂單,讓設備滿負載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