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利益共享(第2/3頁)

看到Mphone2之後,喬布斯已經估計不出來要投入多少錢在研發上,才能在手機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蘋果作為智能手機市場的新玩家,很難和Mphone2正面競爭,但這不代表他要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喬布斯要做智能手機的決心。

因為Mphone2已經完美揭示了智能手機的前景和發展方向,如此有潛力而且一片空白的市場可不多了,音樂播放器的市場和手機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

“沒錯,蘋果會進入智能手機市場,我們內部已經在組建團隊準備著手研發了。”自從Mphone2發布後,喬布斯大量微博內容都是圍繞智能手機以及蘋果要做智能手機展開的。

當Mphone2吸引了整個矽谷乃至全球目光的時候,周新則在和各路投資機構們洽談Matrix的第一輪融資。

消息傳出後,整個華爾街像炸開鍋一樣沸騰起來,本來以為Matrix和他們沒有關系,畢竟周新不差錢是華爾街的共識。

高盛內部極其後悔當年為什麽要一次性給周新那麽多現金。

當年高盛主導下,時代華納花七百億美元從周新手裏收購Quora,這是時代的機遇。高盛那時候已經嗅到了納斯達克掩蓋在盛世繁花下的危機。

高盛不是小機構,而是和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花旗、美林等機構並列的頂級機構,他們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市場的強烈反響。

在這樣的前提下,想在納斯達克危機中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收購Quora就是高盛的戰略,以收購Quora為由,在一、二級市場上大手筆出售互聯網企業的股票,這些股票換來的部分現金變成了收購Quora中的一部分。

在收購Quora中,高盛只需要參與部分時代華納的融資,還有別的投資機構也參與了此事,只付出了少部分代價,就在危機到來前將手頭大部分的風險資產脫手出去,這就是高盛設計的瞞天過海策略。

最終的結果證明高盛的策略無比正確,成為納斯達克泡沫下損失最小的頂級金融機構,成為那段時期收益表現最好的機構,主動引爆泡沫甚至還讓高盛在阿美利肯股民心目中成為了良心機構。

唯獨沒想到的是,周新後續發展如此迅速,在拿到700億美元之後周新再也不用依靠風險投資機構,反而是風險投資機構們求著周新要給他錢。

所以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沒有絕對的好壞,你只能基於當時的情況進行取舍。

高盛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難道不知道,周新在互聯網領域的價值嗎?顯然是知道,但是這價值當時來看,是比不上他們在資本市場中對互聯網企業們的投入。

“Newman過於精明了,這麽年輕就懂得分享利益,和Newman比起來,其他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們三十多歲依然把利益看得太重。”

“我認為對Newman來說錢不重要,創造的樂趣、對企業的掌控權、引領時代潮流,這些應該比金錢上的收獲更重要。

但是對我們不一樣,金錢就是權力,就是社會資源,我們一定要參與到Matrix的融資中去,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對比,優勢已經非常明顯,而Matrix在這一領域的地位就相當於微軟在個人PC時代的地位一樣。

我們錯過了早期微軟,不能再錯過下一個微軟,手機會是不亞於個人電腦的龐大市場。”

微軟上市的時候,高盛是微軟的保薦人兼做市商。

做市商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的特許交易商,不斷向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並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用他們的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

簡單來說就是二級市場的莊家,高盛作為做市商身份參與到微軟全部交易中,無論是買還是賣,成交股票的比例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

高盛在微軟上市過程中吃了個盆滿缽滿,但是依然有遺憾,那就是高盛沒有參與微軟上市前一級市場中的風險投資。

那賺錢效率遠遠比在二級市場做苦力來得多。

“Newman想要的,高盛同樣能給他,我們在華盛頓經營了數十年,Newman和我們合作,我們能幫他把利益分配的最完美。”

“我還是不太明白,Newman作為一個華國人,怎麽會這麽懂華盛頓的遊戲規則,Matrix才顯現出潛力,他就想到了要把更多的人進行利益捆綁,讓他們來為Matrix的發展提供助力。

比爾蓋茨當年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後來事情也不至於鬧到這個下場,他也不會被逼離開微軟。”

“是啊,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Newman不是發跡後才懂這個道理,而是一開始就懂這個道理一樣,拳頭遊戲和微軟分享利益,Quora說賣就賣毫不猶豫,我後來甚至懷疑當時我們即便不開那麽高的價碼,Newman依然會賣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