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三條路(第2/3頁)

關建英點頭:“沒錯,申海貝嶺、宏力半導體甚至華虹NEC都是采取的這個方案。這樣其實也比較穩妥,能盡快實現盈虧平衡,給投資人信心。”

實現盈虧平衡對一家芯片代工企業來說才算是走上正軌,後續不管是估值還是繼續融資都會容易很多。

胡正明說:“是的,第一條路很簡單,大部分華國企業都是這樣做的,從國外引進落後一到兩代的生產線,然後尋找需求方把產品賣給他們,實現盈虧平衡。

這樣會有幾個問題,首先你的營收是靠銷售團隊,從良品率到價格都沒有明顯的優勢,那麽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的銷售能力,也就是說完全仰仗銷售團隊。

對於一家芯片生產型企業來說,核心競爭力在銷售團隊,那麽研發獲得的資源和支持力度注定是非常有限的。”

這裏的例子可以參考小米,一家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企業,研發上注定會成為短板,聯想也是同樣的道理。

“二是他們需要花大力氣去維護不同的客戶,因為你生產的芯片屬於中低端芯片,加上客戶是銷售團隊找來的,不管是對方企業的穩定性還是你們之間合作關系的穩定性都相對較低,這些企業存在經營不善破產或者降低需求的風險,存在被其他芯片生產企業搶走的風險。

所以看似穩定其實沒有那麽穩定。

三是最重要的在於會缺乏跟進前沿技術的動力,因為這類需求方他們的需求可能幾年都不會變,他們一直都要求0.18甚至0.25微米制程的芯片,你做這個就能滿足他們需求了,你會去追求更先進的技術嗎?顯然不會,因為吃力不討好,會形成路徑依賴,然後逐漸失去競爭力。

所以看似穩妥實際上還是有風險的。”

這也是為什麽後世華國的芯片代工企業只有中芯矮個子裏拔高個,勉強拿得出手,其他的要麽規模不夠要麽技術不足,這是他們最初的經營戰略決定的。

關建英像是想起來什麽一樣,他作為行業老兵很能理解胡正明所描述的點,“你說的很對,確實有這方面的風險。

我們在矽谷的時候見過很多芯片領域的企業都死於過得太舒服,而忽視了行業變化最後被技術進步所淘汰。”

“是啊,我也知道很多類似的案例,所以張汝京的戰略規劃,他選擇的需求方主要是德州儀器、英飛淩、高通這些大型企業。

他們能提供的不僅僅是訂單,還是從技術上幫助中芯國際優化他們的生產工序,為了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這些巨頭會倒逼中芯技術進步。

無論是英飛淩向中芯轉移更先進的芯片生產線,還是德州儀器把90納米制程的後半段交給中芯去做,無不證明了這一邏輯。”胡正明說。

胡正明總結道:“正是因為和這些企業合作,也導致中芯國際在芯片設計公司心目中有一定的聲望。

像華虹NEC、華晶、申海貝嶺、宏力半導體這些,他們都主要是做內存芯片,很少有做邏輯芯片的,只有中芯有大規模生產邏輯芯片的能力。

我和張江園區一些芯片設計公司的老板也聊過,他們最開始都是找台積電代工,台積電貴嘛,後來他們開始找中芯國際流片,最後大規模量產去找台積電,現在他們連大規模量產都開始找中芯國際了。

這條戰略路線,不需要把太多精力放在銷售上,按照我的理解和認識,這樣才符合芯片生產型企業長期發展的。”

關建英點頭後說:“我們走的是第三條路。”

胡正明笑道:“因為我們財大氣粗,可以同時開辟好幾條戰線,所以我們走的是第三條路。

而且這條路只有我們是這樣走出來的。”

胡正明很自豪,因為這套戰略是他構建的,充分發揮了新芯科技的優勢:有錢加口碑好。

小米電子成功後,華國有媒體總結新芯科技的成功時寫道:

“新芯科技旗下同時有半導體產業和消費電子產業兩大支柱,其中消費電子產業的代表性產品小米電腦在短短半年時間砍下了華國個人PC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市場份額,無疑證明了周新的又一次成功。

成功對周新來說就像路邊的野草一樣隨手可得,但是這次成功仍然有所不同,因為新芯科技的成功已經逐漸展現出對標索尼、三星、東芝、尼康這類橫跨半導體和消費電子兩大領域巨頭的風采。

但是和其他幾家巨頭先從面向個人的電子產品開始,然後再逐漸向產業鏈的上遊發展不同,新芯科技是少有的先做上遊產業鏈,再發展出個人電子產品。

新芯科技是先有芯片代工、芯片設計乃至芯片設備這樣更上遊的產業鏈環節後,再設計面向個人的電腦、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