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第2/4頁)

本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卻不想家裏還有一群吃肥的羔羊……現在,肥羊到了該宰殺的時候了。

馮卓立刻應是,等他重新回來的時候,成帝看著方才被宮人重新整理歸置好的奏折,卻不聞不問,反倒問:

“朕倒是忘了,近日乃是鄉試放榜之日,徐瑾瑜可有下場?”

他與張煜,本無君臣之緣,全賴徐瑾瑜當初遙送人才,而今才能解了他燃眉之急。

張煜那話倒是提醒了他。

馮卓聽後,一拍腦門:

“瞧臣這記性,還未向聖上報喜,徐秀才如今已經成為徐解元啦!”

馮卓說著,便從禮部一早送來的各省優秀舉子的考卷之中,準確無誤的拿出了徐瑾瑜的考卷。

“這是下面三日前送來的考卷,還請聖上過目!”

“那還不呈上來,三日前便送來了?你這家夥一直藏著掖著作甚?”

成帝斜了馮卓一眼,馮卓只笑不語,這徐解元的東西,那是聖上的靜心咒、開心果,這好鋼得用在刀刃上。

這段時日,朝上一直因為越國之故,爭吵不休,聖上那臉色一日比一日難看,馮卓本來便準備等自己扛不住的時候,用徐瑾瑜的考卷讓成帝高興高興,卻不想今日話趕話說到了這裏。

成帝拿到考卷後,未語先笑:

“好小子,一下場就不同凡響!”

成帝這會兒一改方才的沉悶冷淡,語氣中的欣喜親厚那是毫不掩飾,馮卓在一旁也附和著:

“要不怎麽說,聖上您慧眼識珠,天下英才盡入您懷?”

成帝聞言一笑,沒有點頭,但也沒有反駁。

旁的也就罷了,徐瑾瑜乃是自己自打縣試之時,便從沙礫裏撈出的珍珠,看著他一步步走到今日,成帝心裏那是欣慰至極。

“朕記著,僅此鄉試的題目也是有關邊疆之事的?朕倒要看看這徐瑾瑜如何作答。”

成帝自語片刻,隨後直接看向最後一題,這還是成帝頭一次看到徐瑾瑜寫這麽長的答卷。

兩千余字,成帝目不交睫的看著,他幾乎屏住呼吸,一刻不停,那徐瑾瑜文采斐然,通篇文章不管是起提還是轉述,都可謂是一氣呵成,渾若天成,看的成帝根本停不下來。

等到成帝一口氣看完,已經是一刻鐘後了,隨後成帝便冷冷一笑:

“很該讓徐瑾瑜早日入朝,這樣待戶部尚書那老兒說起國庫無銀之事,好好替朕問問,當初成忠那充入國庫的千萬兩白銀,如今究竟去了哪裏?!”

成帝頭一次體會到了嘴替的爽感,他甚至可以想象,若是這篇文章被戶部尚書看到之時,那老東西的臉色有多麽好看。

只可惜,現在他還不能這麽做。

一則,徐瑾瑜還未入仕,他不能貿然替他樹敵。

二則,張煜……即將正式接觸戶部事宜,他不能打草驚蛇。

成帝深吸一口氣,將這份考卷又細細的看了一遍,遂交給馮卓:

“去,放到老地方。戶部之事,積弊已久,朕等徐瑾瑜他日親口在朝堂上,能問一問戶部尚書那家夥!”

可那時,便該是劍指其咽喉之時!

成帝今日心情起伏頗大,可連續兩件讓他愉悅之事都與一人有關,這才成帝都不由哼笑一聲:

“看來朕此前真不曾說錯,這徐瑾瑜便是朕的福將!明年便是會試,他……嘖,那還是個孩子,朕是否有些太心急了?”

但即使如此,多日籠罩在勤政殿上的陰雲,終於煙消雲散。

馮卓再一次感嘆,這徐解元的靜心之效。

之後的半個月中,京郊的氣氛分外沉凝,以至京城之中不少嗅覺敏銳的人家都覺得心裏頗為不安。

聽說,那刑獄司之中,每日的哀嚎聲一直未曾斷絕,裏面的血水從大牢一直淌到門外。

連門外那塊青磚石都被浸成了血色,連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都不能將其徹底沖刷幹凈。

除此之外,邊境又有一份八百裏加急的軍報發了回來,而這日正好是大朝會之時——

“啟奏聖上,我軍與越國軍隊於九月十三日發生戰役,我軍慘勝,共計陣亡將士一萬兩千五十八名,折損戰馬約兩千匹,弓矢等武器損耗約三千七百余把,邊城良田被燒毀一空……”

這則軍報一出,朝上鴉雀無聲,就連成帝的眼中也不由含著一抹沉痛之色。

這可是一萬余名將士啊!

可還不待成帝替那些已故的邊境戰士哀悼結束,戶部侍郎走出來,大聲道:

“聖上,您該下決定了!而今正值秋收之際,邊境百姓卻無糧可收,長此以往,只怕百姓怨聲載道,民心不穩啊!和親吧,讓百姓過一段安定平穩的日子吧。”

而這戶部侍郎,便是成帝那日腳邊言辭懇切,請求和親的奏折主人。

成帝並無適齡女兒,唯一有名有姓的便是長寧公主,是以這戶部侍郎意在何人便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