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雷公根和生地水

不多時,經理悄聲走到陳挽身邊,萬分抱歉說:“陳先生,不好意思,後廚說那批越南邊口的芒果因為台風滯飛,楊枝甘露和布甸班戟都做不成,飯後甜點換成紅豆湯可以嗎?”

都是非常典型的粵式甜點,陳挽想了想,低語幾句,經理點點頭匆匆離開。

臨近晚宴尾聲,卓智軒仍未見陳挽有動靜,恨鐵不成鋼,親自端了酒杯走到他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有時候覺得陳挽很聰明,有時候又很笨,人後緊鑼密鼓事無巨細張羅一大出,還不如直接站到人前講一聲久仰。

旁邊的人都看過來,殷勤同卓智軒打招呼,卓智軒不走,陳挽沒辦法,只好也端了酒起身,跟他過去。

陳挽以為像銀河一樣的距離,其實很短幾步就到了。

卓智軒領他走過去時,趙聲閣還在同沈宗年講話。

沈家的博彩業在海市一家獨大,家族也同趙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等他們聊完了,卓智軒才說:“聲閣,這是陳挽。”

趙聲閣這個晚上聽過太多這樣的引薦或自薦,千篇一律的漂亮臉蛋、旗鼓相當的顯赫家世和殷切恭敬的笑容。

他不甚在意地擡起頭,看了陳挽一眼,禮儀性舉了舉酒杯,算是打過照面。

目光鎮靜,未多停留一秒。

陳挽不意外,也舉了舉手中高杯,恭謙禮貌問候了一句“趙先生”便不再開口,連自我介紹亦不多余一句。

也說不上特別失落,趙聲閣見過的人太多,陳挽不是最好看的,也不是最特別的。

以前上學的時候就很多人給趙聲閣寫情書,趙聲閣當然不會像無腦小說裏的主角一樣撕掉或是扔了,他的家教和涵養都不允許。

相反,據陳挽所知,趙聲閣其實是個非常有禮貌的人,但邊界感很強,會得體跟你說謝謝,然後拒絕。

這些人,大概他誰也不記得。

比起能不能給趙聲閣留下特別的印象,陳挽反而更關注對方手邊那杯涼茶。

已經見了底,可見還算稱心。

稱心就行了。

海市地處熱帶,終年盛夏,氣候燥熱,飯後甜點沒有了,他便叫經理去附近的巷角買老涼茶,雷公根和生地水,清心下火,意外受歡迎。

太太小姐們都以為是餐廳推出的新品,喊了好多次續杯。

陳挽不欲多留,倒是坐趙聲閣右手邊的譚又明隨口和他說話:“阿挽,明日打保齡球吧,正好我要帶聲閣看一看明珠大橋。”

明珠大橋,海市地標,是本市第一座跨海大橋,連接澳嶼、香島,寸土寸金。

項目是內地紅頭招的標,趙家和譚家合作引的資,兩家與內地一向聯系緊密。

這是一塊海市當局一直啃不下來的硬骨頭,當年還是趙聲閣帶隊去談判。

彼時受金融危機影響,特區市場陷入僵局,與內地的經濟交流往來減少至近十年來最低值。

明珠大橋的啟動是響應內地拉動內需優惠扶持政策的第一個項目,此後,兩地往來逐漸回暖,海市經濟復蘇,因此明珠大橋不但具有經濟意義,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它是一種象征。

不過在這個項目三輪斡旋磋商談成後,趙聲閣便即刻飛了國外,後續交給了譚家,直到最後建成剪彩開放使用的吉日趙聲閣也沒有出席。

陳挽微笑著回應譚又明:“荷裏公館正好在大橋對岸,可以等後日台風過去了順便去那頭打球、露營,景色很美。”

“噢對,這鬼天氣,”譚又明罵了一句,“還是你想得周到。”

陳挽笑笑,沒說什麽,少爺們負責心血來潮,他負責部署和善後,天氣、地理、各人喜好皆自在胸壑。

沒什麽要說的了,陳挽不想留在這兒太久討嫌,朝幾人虛舉了下杯:“我去讓經理再添些茶,各位慢慢。”

卓智軒再次恨鐵不成鋼,平日那樣長袖善舞的一個人到了真槍實彈的時候竟沒有進行一分有效社交。

陳挽這個人,若想要誰喜歡上他是很容易的,端看他想不想。

不過這裏頭不包括趙聲閣。

趙聲閣看了看盅裏的涼茶,又看了眼正在朝陳挽揮手拜拜的譚又明,沒說什麽。

譚又明眼神無奈,低聲道:“他沒問題。”

趙聲閣靠著椅背,噙了口茶,不置可否。

譚又明和他認識了這麽多年,有些時候也還是沒能完全摸透他,小時候就少年老成高冷寡言,這些年越發不動聲色。

海市門派林立,他們這個圈子從小到大確實都沒進過什麽人,可陳挽人是真的很不錯,能力、人品、性格,譚又明只得求助地看向旁邊的沈宗年。

一向金口難開的沈宗年也低聲說了句沒事,盡管語氣並不帶什麽感情。

趙聲閣本來也只是出於本能地例詢質疑,但一下子譚又明和沈宗年都跳出來為這個人做擔保,那就很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