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爺不可以

有了之前六部考試招人的前提,朝臣們對科舉改革的接受度也高了不少。

而且,顯而易見的,通過上次指定招考對應的人才,各部門的工作效率都提升了不少。

由此可見,這人啊,還是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才能發光發熱,只會吟詩作賦的,哪怕是把四書五經倒背如流,都未必能做個稱職的官員。

淩秋桑坐在龍椅上,“傳統考題,今年就由首輔大人出題,翰林院協同,其余時政考題,全部由朕和皇後出題。”

“臣等,遵旨。”

大家都對這樣的安排沒有意義。

這之後,吏部尚書站出來,“陛下,之前六部招考都有女考生,這次春闈科舉,民間也有女子想要報名,這......還請陛下拿個主意。”

現在陛下並不限制女子做官了,但是能來參加春闈的,哪個不是頭懸梁錐刺股,寒窗苦讀多年,過五關斬六將才能走到這裏。

如果女子能直接參加春闈,是不是對其他的學子不公平?

淩秋桑擡了擡手,“今年不急,從明年開始,童生試,女子也能報名,除了各部門特殊招考以外,正常情況下,女子要做官,也需要從童生試開始。”

特殊招考,無非是部門實在是差人了,各地的地方官也能實行這個政策法規。

比如說一個縣的縣令,縣令掌管整個縣城,但縣城下面還有小鎮,小鎮一般都是由縣丞負責,縣丞下面還有縣尉,主簿,典史,這官位就可以直接用特殊招考招人。

著實用不著國家派人下去管理。

考上之後再上報吏部核查,比如不能招收本地人,不能和縣令有親屬關系,家世清白不能有犯罪史,考官有無收受賄賂等等,核查無誤之後就能入職。

但機會不會太多,畢竟也不可能年年斬那麽多貪官,各部門也不可能年年都缺人。

淩秋桑雖然想要給女子們一條新的人生道路,但也要考慮到公平公正的原則。

對於皇帝的決議,不少朝臣都松了一口氣,這樣的決策才是對的,才不會讓男學子們產生抗議。

究竟是女子厲害還是男子厲害,考場上見真章,不需要偏頗。

今年科舉,陛下和皇後會參與出題的消息不脛而走。

對於京城的各種變化,特別是女子當官,還有去年年底的七部提前招考,學子們雖然有些不滿,卻也不敢在這個節骨眼上鬧事。

規規矩矩地參加春闈考試。

不出意外的,今年的實策和算學的占比很重,不少學子看到考題之後都哭了。

算學,君子六藝排最後,大多數人也就是個小學生水平,很少有學子精專算學,看考題是一頭霧水。

再看實策,策論年年都考,但是今天的是時政啊,考的就是禹州水患。

大多數人都懵逼了,他們都還沒做官呢,怎麽可能會治水?

淩秋桑嘆息,要真會治水,就算是大字不識,他都願意給對方一個官位。

別看禹州水患抄了都x堰的作業,興修水利,這是個長期工程,那工部尚書賀古堂次次上書都是找他要人的。

標準答案是有了,但實施起來的步驟繁多,各個細節都需要相應的人才去負責,賀古堂也沒有三頭六臂。

可以想象到,今年的錄取率不會太高,事實也是如此。

往年春闈,基本上都能錄取三四百號考生,今年根據陛下的要求,能錄取的還不足二百人。

有人提議是不是要放低一些錄取標準,被淩秋桑駁回了。

“這次考試之後,七部還會舉辦一次招考,不必降低錄取標準。”

科舉考試的內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到時候六部招考,指定職位,指定部門,應該還能選出一些能用的人。

這事情就這麽說定了,接下來就是殿試了。

考生們在大殿之上,第一次面見了這位年輕的帝王,額……還有旁邊的男皇後。

雖然有些怪異,但比起接下來的考試就以及微不足道了。

殿試也是淩秋桑親自出題,題目很簡單。

問:科舉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實施的可能性。

就只有這一篇策論。

考試時間也只有兩個時辰,早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策論三千字以內。

淩秋桑和施懿都是行動派,上午考試,下午批改,殿試當天就宣布排名。

這次是科舉改革後的第一次殿試,淩秋桑也想看看學子們的水準,考試的途中還去考場上轉悠了幾圈兒。

沒讓他失望,看到了不少讓他眼前一亮的回答。

或許有些標新立異,或許有些劍走偏鋒,但他要的就是這樣的人。

“如何?”

考卷收回來之後,考生們被安排去吃午飯了,淩秋桑和施懿還有一幫內閣大臣抓緊時間批改試卷。

一整個下午,學子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閱卷官們也忙碌得沒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