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比於華還惡劣(第2/3頁)

幾個同事爭論了幾句林為民和巴老作品含金量的問題,並沒有爭論出個所以然來,自古文無第一,爭論這種事是不會有結果的。

“呵呵,你們數了半天,19部作品,519萬字,這個產量很高對吧?那銷量呢?”於華問道。

“銷量?那還用說?《千與千尋》都賣了快2200萬冊了吧,這才幾年的功夫,還有《霸王別姬》《情人》《大明王朝1566》……哎呀,數不過來。太多了,社長受歡迎的書實在是太多了。”

於華微微頷首,“銷量最高的作品就不用說了,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問問你們,你們知道社長的所有作品裏,銷量最低的是哪本書嗎?”

眾人聞言表情略帶遲疑,有人率先開口說道:“《追兇》吧?我記得這小說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吵著看這小說太費腦子了,有好多人都看不進去。”

“不對不對。《追兇》是先鋒文學的經典之作,當時極受追捧。那時候別管看不看得懂,人手拿一本《追兇》是一種時髦,就跟有一年大家跟風買《大明王朝1566》一樣。”

“我覺得是《升官記》,政治諷刺小說的受眾向來不算多,這部小說出版之初銷量還不錯,但後來好像賣的就沒那麽好了。”

林為民的作品熱銷不假,但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從頭關注到尾,所以對於很多作品出版多年以後的銷量僅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幾個人猜了半天,說出的名字都被於華搖著頭一一否定。

“你們說的這些都不對,銷量最低的小說是《有話好好說》。”

有兩個同事顯得有些訝異,“不能吧?這部小說我高中的時候看過,寫的很好啊!而且去年電影上映不是還拿了快一個億票房嗎?這多受歡迎啊!”

“《有話好好說》發表還是八十年代初的時候,你們幾個那時候還都在上學呢,不了解這裏面的內情。”於華給幾人科普了起來,“那個時候,傷痕文學、改革文學大行其道,尋根文學方興未艾。《有話好好說》的風格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大家都在苦大仇深,林老師突然講了個聚焦都市生活、講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故事,在當時是很不受一些評論家和作家的待見的。”

聽了於華的解釋,幾個年輕的同事點了點頭,不知道《有話好好說》當年居然還有這麽一番遭遇。

“當然了。《有話好好說》這部小說的評價其實並不低,它只是風格比較獨特。這部小說出版了十多年了,在去年的時候銷量是180萬冊。”

180萬冊,對於絕大多數作家的絕大多數作品來說,已經是個極為優秀的成績了。

但在林為民的作品序列之中,這個銷量成績卻只能墊底。

“我們說回剛才的問題,林老師的作品為什麽受歡迎?

你們想想看,從《潛伏》開始,林老師的哪一部作品不是一直維持著極高的文學水準和藝術水平?

這麽多年下來,靠著好作品的積累,他得攢下多少忠實讀者?

就說你們這茬年輕人,有沒看過他小說的嗎?

很多人就算是以前不喜歡看,可架不住身邊有人看啊。

你們記得《大明王朝1566》吧?當年傳出那是老人家的床頭讀物,一窩蜂賣出了幾百萬冊,在政府和事業單位上班的,特別是領導幹部,哪個人家裏沒有一本?

還有《上帝保佑米國》,大領導的批語你們都聽說過吧?別說是喜歡讀書的,就是不愛看書的,都得找一本摟幾眼。

另外還有林老師在海外得的那些大獎,這是多少次為國爭光啊!

我不知道你們關不關注外國文學,你們可以搜集幾本歐米國家的文學雜志或者文學評論雜志看看,林老師在海外國家的知名度可能會顛覆你們的想象……”

於華說到這裏,有人打斷了他,“我覺得不光如此。”

“社長為國爭光確實讓大家感到與有榮焉。但我印象裏對社長最深刻的事還是那年他給希望工程捐贈1000萬米刀的事,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呢,一個月生活費也就20塊錢。1000萬米刀,我做夢都不敢想這個數字。

當時傳出這個消息,我們宿舍和班級裏的同學都沸騰了。

大家一方面是感嘆社長的財富,另一方面也更加敬重他的胸襟氣度。

那可是1000萬米刀,放在現在就是8000多萬人民幣。要是算上這麽多年的通脹,我覺得兩三個億肯定有了,反正擱我我肯定是舍不得捐的。

當時我們宿舍有個同學說的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到現在還記得:

1000萬米刀說捐就捐,活該人家賺錢。

他說完這句話,轉頭就去書店把林老師所有的書都買了過來,花了一個多月的生活費,我們班裏當時不少人都去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