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9章、論武

如果鄭山傲沒有學綜合格鬥,他是肯定打不過馬三的。

他現在學了綜合格鬥,就打得馬三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是不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綜合格鬥比傳統武術厲害得多?

其實並非如此。

科學來說,厲害的技術都是一代一代人不斷摸索改進、發展進步的。綜合格鬥是這樣,但傳統武術又何嘗不是呢?

布魯斯李的截拳道被譽為是綜合格鬥的先驅者,但截拳道卻汲取了詠春、太極、蔡李佛、跆拳道、合氣道、柔術等等數十門武術門派的精華。所以嚴格來說,綜合格鬥是站在傳統武術的肩膀上形成的。

再看傳統武術,各門各派也有自己淵源流傳的歷史。

只是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年代久遠、生產力低下的時期,其實很難出現一種系統的格鬥體系。因為任何一種格鬥體系,都是需要至少數代人才能夠建立的。

自漢代以來尚文斥武的社會風氣和中央皇權對民間鐵器和武夫的控制、打壓,民間武術的生存步履維艱。從而導致根本不可能有專門研究格鬥的人能夠依靠格鬥而生存下去。在冷兵器時代,傳統武術唯一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只能是在軍隊。

只有在軍陣中,將領和士兵們在生死的壓迫下,才會總結並改進出各種對危機的應對方法,最終形成殺敵防禦的功夫。

但凡是厲害的軍隊,從將領到士兵,莫不是武術高手,但這些高手們崇尚的不是個人的武力,而是集體的力量,他們的武術也都是為了組合成厲害的軍陣而服務的,他們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武功,其實只是軍陣中的一個環節,就像是機器中的一枚螺絲。一旦脫離了特定的環境,這種武功的威力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們可以說,古時候的武功,其實算是“軍隊廝殺術”。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了明末清初,神州破碎,異族入侵,社會動蕩,武術不光是軍人需求,民眾也需要武術來防身,還有各類反抗清廷的秘密結社也需要武術來增強自己的實力,所以華國真正的武術,基本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流傳並開創的。

清廷三百多年的統治,反清復明的口號也喊了三百多年,這在華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可謂是獨一份。可見在這個奇葩的朝代裏,武術在民間也是有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的。

在這個時期裏,搏擊和格鬥的技藝開始紛紛脫胎於軍陣,開始追求個體的強大,開發人體的極限。民間出現了很多融會義理和技藝的拳派,多稱之為“門”,或者“拳”,還有“會”,傳統武術中所謂淵源流傳的太極、通背、形意、八卦等等,其實真正開始發展都是在這段時期開始的。

所以華夏的歷史源遠流長,但華夏的武術——可能只流傳了三百多年。

按照科學發展觀來看,民間武術在創立之初,開創出的技藝一定是粗陋、簡單且低級的。

可能今天隨便一個打MMA的拳手,對上心意拳祖師姬寄可,都能把後者打得滿地找牙。因為後者是開創者,他能摸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個人技擊方法,就已經可以稱之為偉大了。但要說這套最原始的技擊方法能打敗經過幾百年發展總結出來的先進格鬥術,那無異於癡人說夢。

古時候,可能一招仙人摘桃都能被當成一個門派壓箱底的絕學流傳。因為這招別人不會,見得人少,能防住的人不多。

但當大家都會仙人摘桃的時候,這一招就成了習武之人的標配,武術的發展就迫切需要各門各派創出新的招式來“獨領風騷”。

於是不斷有獨門絕招被創出,這些獨門絕招要麽失傳,要麽被破解,成為爛大街的大路貨。

就這樣,武術一代代發展,大路貨越來越多,武術體系的基本盤就漸漸形成了。

武術發展到民國這個年代,可以說各門各派把路基本都已經走到了極致。

這個年代,是傳統武術最後的絕響,最後的黃金時代,最後的巔峰。

因為過了這個年代,民間武學再次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到了七八十年後的傳統武術,全成了套路和表演。

這不是為傳武開脫,而是事實。華國的武術最初被創出就是為了定生死的,現在武術不讓死人了——不讓死人的武術,還是武術嗎?

民國之前的武人比武切磋,都要簽生死狀的。上了擂台,那就是生死勿論。哪怕是講好了切磋,說要點到為止,後面也要跟一句拳腳無眼的。

為什麽?因為這個時候的武術是真的能殺人,十招有九招都是後世不讓用的KO招式,一個不好,就會死在台上。

而到了後世,因為長達七八十年的武術斷代,還有特殊時期武術資料和人才毀滅性的打擊,絕大部分武功全都失傳了,再兼之致殘致死的招數不能用了,本就沒落的傳武經此一閹割,就徹底成了花架子,只留下一些表演大師活躍於民間招搖撞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