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7章、國術論(第2/3頁)

1930年,中華國術館組織武術大師前往暹羅武術界挑戰,結果在國內享譽武術界的大師們,到了那裏全部都熄了火,大敗而回。

聞名大江南北的鷹爪名師陳子正出戰暹羅拳師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

苦練太極拳十五年的大師胡勝出場不到一分鐘,就被暹羅拳手巴越一記右肘擊中太陽穴,倒地昏倒……

種種慘狀,說出來真是男人聽了沉默,女人聽了流淚,淒慘到不忍卒視。

當時國內輿論一片嘩然,痛斥這些出訪的大師們全是騙子。

但他們真的是騙子嗎?

他們不是,只是他們是接招拆招的大師,他們不是格鬥的大師。

而且真給他們時間了解了暹羅拳,他們不見得會輸,至少不會輸得那麽慘。

可惜沒有如果,當時的大師們怎麽會屑於去了解一個撮爾小邦的武術?

“還有五年前在金陵第一次國術國考,”張紫瑉道,“我本想讓國術露臉,但沒想到,卻丟了大臉!”

那一屆國術考試辦得極為失敗,考生們上場後接招拆招,打得你來我往,非常精彩。但在外人看來,就是你推我搡,跳來跳去,像是耍猴戲,毫無觀賞性,且枯燥乏味。

通常一場比鬥打個十多分鐘,甚至是幾十分鐘也分不出勝負,然後握手言和。

觀眾們看得昏昏欲睡,大師們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看了這些東西觀眾們都很懷疑,這些跳來跳去的東西真的能打人嗎?

能打是能打,但只能打學了國術的行內人,要麽就是沒有武力值的普通人,其他人,暫時是打不了的。

當時一位馮姓的軍閥本來十分推崇國術,可看了這場國術國考,他看得差點懷疑人生了。

“國術真是打破了我的幻想。”他這樣失望地評價。

也正是因為那次的國術國考,才讓這些國術宗師們痛定思痛,決定為國術找一條出路。

他們做了許多努力,比如促進武術交流,舉辦各種比賽,讓武術走進軍隊等等。

但其實國術的根子沒變,依然是陳舊的老一套。

當然,也不能全怪國術陳舊。

國術再陳舊,宮寶森、李書文這樣的高手的存在,也證明了國術的價值。

而且除了宗師們,國術界也是存在很多能打的高手的,只是這些高手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見招拆招的“高手”,是圈子裏自嗨的高手。

為什麽會這樣?

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個“懶”字。

凡是能打的武人,哪個不是勤練不惰,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李書文年少時練武,每天半夜就要一路馬步頂肘打去拳場,練完拳後再從拳場打回家裏。一趟來回十幾公裏路程,練完拳還要幹農活。

宮寶森每天站樁、打拳,每天都至少耗費六個小時在上面,數十年如一日,從不間斷。

哪怕是後世最著名的李小龍,他為了練出驚人的手抓力,無時無刻手裏都抓著一些捏碎的報紙。

對這些真心熱愛武術的宗師前輩們來說,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練拳,他們幹什麽都在練功,走路、掃地、幹活兒,都在想方設法練功,這一點即使是現代的職業拳手都很難做到。

所以這些宗師們能不厲害嗎?

但這麽熱愛武術,又能耐得住寂寞的武術家有多少?

大多數武人都是急功近利,站樁靜不下心,練了套路對拆就急著實戰,學會了接招拆招,就覺得自己能打了。

他們也就能和同樣會出招拆招的人打一打,要是對方沒招,他們就抓瞎了。

他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他們這種程度的“高手”,在後世混得好的基本都進了娛樂圈,混得不好的都成了馬保國。

但造成這樣的現狀,能把所有的錯都算在這些半瓶子晃蕩的武人身上嗎?

還真不能,錯不在他們,錯在宮寶森這些大師,錯在那些提出要發揚國術、要以國術救國的官員們。

國術最大的錯,就是不該這麽紅火,不該這麽繁榮。

因為習武,尤其是傳統武術,本就該是個小眾的東西,不應該成為大眾主流。

武人每天平均至少耗費四五個小時在練武上面,在這個尋常百姓都吃不飽飯的時代裏,誰能做到每天花這麽多時間練武?

傳統武術若想有所成就,最短也要三五年起步,甚至還有“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說法。

這個時間,誰耗得起?

大家都是要吃飯賺錢的,為了練武,耗費精力人力財力,每天練四五個小時,再學個三五年甚至是十幾年,有這時間和精力,我多賺點錢不好嗎?我把時間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不好嗎?

再者說,學武學出來了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