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局勢(第2/3頁)

王保保控制了更多軍隊,而趙敏則主動接手了情報和外交方面的工作。

第三步是穩定後方。

汝陽王給關先生和甘陜地帶的義軍都送了禮物,寫了信,信中軟硬皆施,說服這些人在他和元廷打仗時不要進攻他,否則必然會遭到他百倍報復。

其實趙敏和王保保是建議汝陽王和關先生聯手的,但卻被汝陽王矢口否決,他認為若是能打贏大都,他說不定還可以另扶新帝上位,繼續回到蒙古陣營。

但若是跟反賊聯合攻打元廷,那就真的是徹底自決於草原了。

汝陽王恨透了殺他全家的新皇,但同樣也恨透了算計他的蘇乙,只是這份恨意不但被他深埋心底,而且盡量在趙敏和王保保面前淡化。

因為他很清楚,一個能深入皇宮大內擄走皇帝的狂徒,汝陽王府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麽?

除非是時來運轉,否則找蘇乙報仇這件事情,基本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

更別提,他不得不為更壞的局面做打算。

如果時局敗壞,汝陽王府到了存亡之際,到時候唯一能幫他們的,就是這個算計他們的蘇乙了。

在皇帝被殺這件事的背後,蘇乙、張三豐和滅絕師太三人殺入皇宮大內的豐功偉績被被徹底淡化了,甚至是只字不提,因為這件事若是到處宣揚的話,對元廷威望和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各派群雄今天聚在一起,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要不要把這件事大肆宣揚,打擊元廷威望,振奮各路義軍的士氣,同時也能打響各派聯軍的名頭,吸引更多好漢義士來投。

但這件事被蘇乙否決了。

不是因為低調,而是因為眼下汝陽王和元廷之間的關系如烈火烹油,一點就著。

這個時候你跳出來宣稱對弑君的事情負責,豈非是在為汝陽王府開脫?

一旦那邊雙方的“有識之士”再借機努力一把,讓雙方達成和解,一致對外,那蘇乙之前的努力就白做了。

因此蘇乙的策略還是一動不如一靜,趁此機會繼續積蓄力量,等待天時。

群雄認可蘇乙的判斷,但都覺得十分惋惜。

因為若真是有了“弑君”的名頭,必然會讓天下英雄對七派聯軍趨之若鶩,對義軍的壯大好處很大,而且蘇乙等人的個人威望也將得到質的提升。

還有個議題便是關於關先生。

前段說到關先生本打算大軍開拔北上,去草原上撒野,直搗上都王庭。

原劇情中關先生也是這麽做的,他打下了上都後,又轉戰東北,最後還攻破高麗王庭。

但隨著元廷皇帝被刺的消息傳來,關先生卻改變了主意。

他決定暫時留下來,伺機而動。

有清風明月再,關先生的一舉一動都瞞不過蘇乙,他做出的任何決定蘇乙都會第一時間知道。

蘇乙知道關先生已經接到了汝陽王那封軟硬兼施的信件,也收了汝陽王送來的重禮。

關先生認為汝陽王比元廷的威脅更大,所以他打算假意應承,甚至是做出大軍北上的假象,但實際上卻想要等汝陽王和元廷激戰正酣時,從後面偷襲汝陽王,徹底覆滅汝陽王的勢力。

他相信汝陽王一死,元廷的氣數也快盡了。

不得不說這個人的眼光還是很精準的,而且站在他的立場上,這麽做的確對他最有利。

一旦關先生成功,那整個甘陜地帶,以及半個冀中就等於落在了他手中,到時候就直接切斷了元廷和西北和中原的聯系,將元廷勢力切割成兩截。

而且汝陽王一死,韃子裏最能打仗的人也沒有了,元廷的氣數的確是加快了倒計時的步伐。

但蘇乙卻並不覺得關先生能夠成功,因為趙敏和王保保絕不是省油的燈。

關先生如意算盤打得雖好,但就怕那邊將計就計,聲東擊西,反而倒讓他成就汝陽王再一次勝利。

蘇乙對關先生不報太大希望,但這件事情又阻止不得,他也不可能勸服關先生按原計劃去行事。

蘇乙將自己的擔憂拿出來給群雄探討,其中一部人並不認同蘇乙的判斷,而且覺得如果關先生能滅了汝陽王,雖然跟蘇乙的計劃有所偏離,但對於漢人來說也算是好事。

還有一部分人認可蘇乙的判斷,卻覺得就該靜觀其變,讓關先生吃點虧,他知道痛了,知道汝陽王不好惹,自然就會離開,該幹什麽幹什麽去了。

群雄對關先生的印象都不好,因為此人對於江湖豪客的確是敬而遠之,十分淡漠。

之前少林空聞、空智和昆侖掌門夫婦二人主動請纓,去關先生那裏借軍糧,可不但沒有借到,還遭到了關先生的嘲諷。

人家覺得你們這些江湖人瞎摻和什麽軍國大事?

就去搶搶地盤,爭強鬥勇就好了,別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