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調和(第2/6頁)

顧翁道:“真要想要有那樣的功業,也還罷了。又為了點牲口親自見獠人,又收了獠人外甥當義子,全不見去年的剛直!我們這起初就順服的,還不如他們那後歸順的,更不如那一直不服王化的了?”

關丞道:“你跟我嚷嚷什麽?有本事對縣令大人說去呀。”

“說就說!”

莫主簿見狀,勸道:“二位、二位,都冷靜、冷靜一下,可不敢輕易冒犯縣令大人呀!你們知道他們立誓的時候出了刺客了麽?”

大家顧不得爭吵,一個個身條像木板一樣被抻直了,傾身問道:“怎麽了?”

莫主簿說了會盟時的事,道:“是真敢下手啊!回來的時候,我聽小吳說,小吳知道吧?”

關丞道:“誰不知道他?快說!”

“你們知道縣令大人在京城的名氣麽?就不久前,段智那事兒!”

“段智?哎喲,那個買兇在皇城外刺殺朝廷命官的?!”

“你們知道被刺殺的那個人是誰?”

“誰?”

“就是咱們這位縣令大人!”

“嚯!”眾人一驚。

…………

福祿縣離京城頗遠,消息傳過來的時候離案發也有些日子了,這裏的人關注的不是祝纓而是段智。段智的品階高,已穿了朱衣了,一個朱衣的官員跟個六品小官兒計較,還買兇!不身處現場、身在在京城的人,絕對是更注意段智。邸報上也只是會寫他□□未遂,小官重傷。

祝纓的名字哪怕作為受害者出現在了邸報裏,看報的人還是更關注段智。段家,名頭不那麽響亮,但也不是完全沒名氣的,何況他五品了,當官的一看“五品”“三品”這樣的品級,馬上就會警覺,腦子裏馬上就能懂這代表什麽了。

祝纓就不一樣了,她在京城有點名氣,出了京城沒什麽人認識她。邸報也不會像講故事一樣詳細述說,都說得比較簡略。福祿縣這些人消息比較閉塞,一些重要的細節他們都不知道。

包括田羆案,案子不小,連皇帝都驚動了。但是傳到偏僻地方的時候早不知道轉了幾轉了——大家更關心姚春和那個妾都幹了什麽、怎麽幹的。“被路過官員識破”,只是一個千字故事到了最後五十字結尾的時候有一個“善惡終有報”的滿足人們樸素快-感的五十字一小段交代,祝纓占的部分並不多。

同樣的案子,在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那裏是有不同的認知的。

祝纓出京之後就一直盡力低調,隨行的人見她這樣也都不敢吹噓。她這一行到了福祿縣時是這樣的:全部語言不通,一個個也沒個正事可幹,除了還住在縣衙裏,跟汪縣令的區別好像也不大。也就無人跟小吳等人套近乎、問來歷了。問也是雞同鴨講說不明白。

等到祝纓施展開手段,小吳等人也自矜身份不跟多說。直到最近小吳的方言也會說一些了,又遇著刺客的事兒祝纓動了手。小吳這一路也就大談特談京城刺客的事兒了!

他是祝纓帶來的人,述說的時候便著力說:“咱們大人可不是尋常人!當時就抽出刀來縱馬上前!當頭一刀就劈翻了一個,刺客四散奔逃,大人當時就說‘我去緝兇’!案發是早上,還沒吃午飯呢,她便將幾個刺客親自捉拿了!”

說得兩只嘴角都起了白沫,全然不提他自己當時根本就不在現場、在現場的是曹昌,更不會提祝纓受傷頗重、在家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現場的是曹昌,他對這件事深以為憾,以為自己當時表現極其糟糕,小吳著力講祝纓之勇猛,他也就不去糾正祝纓是受了傷的。

莫主簿這裏聽了一路,印證著自己所見,信了個十成十。與關丞獨處時,是他說牢騷話、關丞拿捏著架子穩坐的,如今莫主簿倒成了這一群人裏最安寧平和的一個了。

…………

他從小吳那裏聽了的誇張的故事,又經他這有點墨水的人加了一點點的潤色,整個故事就又傳得走形了一點。

然而段智受罰又是真的,邸報上也確實寫過。這案子當時不算小,斷得又很快,大家都還有點印象。莫主簿更是從小吳那裏聽到了諸如:“王大人他們都親自送咱們大人出京的呢!”

這些事兒祝纓自己不提,福祿縣就沒幾個人知道的。此時關丞才想起來:“今天!大理寺來公文了!我說呢!大人怎麽突然說要收拾舊營了。哎喲,哎喲……逋租……”

他又將剛才被挑起的一點情緒給壓了下去,心道:我說呢!白雉總是有人獻的,多是獻祥瑞的人自己得好處,可是以白雉換了除逋租這事兒,它得跟朝廷討價還價。

以前拍馬屁的時候就只想著“大人真有辦法”,忘了這辦法執行的時,如果沒有門路、沒有中人、沒有面子,誰理你討價還價?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愛要要,不要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