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重,一肩當之!

姜星火略微回憶了一下,穿越前作為大學講師,他對自己的專業課以及幫其他老師代課時進行的備課,記憶都相當清晰,並沒有因為數次穿越而模糊。

“這次就不設置答案來選擇了。”姜星火緩緩開口說道:“要從頭說起,朱祁鎮幼年登基,主少國疑,但有太後與三楊內閣扶持,大明的國勢還算平穩。”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三楊內閣”,現在內閣有楊榮和楊士奇,另一楊會是誰?

忽然,一個人的名字出現在朱棣腦海中,與楊榮同年中進士的翰林編修楊溥。

或許,這也是個難得的人才,自己稍後需要留意一番。

“但隨著三楊的老去,生長在深宮中被壓抑了很久朱祁鎮,越發渴望親自行使皇帝的權力,證明自己是跟父親和曾祖父一樣英武的皇帝。於是在他親政的幾年後,終於等到了這樣一個‘機會’。”

聞言,李景隆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棣。

“朱祁鎮”肯定就是朱棣還未出生的親曾孫,這樣聽起來,不禁有一些如聽天書一般的新鮮感覺。

畢竟,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人能準確地預測未來。

而朱棣這麽信姜星火,如果姜星火的預言是真的,恐怕那麽他李景隆也有幸成為親耳聆聽未來的人了。

而朱棣的心思,則更為細膩一些。

幼年登基到親政,應該有十多年的時間,而結合三楊的年齡,以及朱元璋留下的“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族譜,那麽這個“朱祁鎮”肯定是自己的親曾孫。

但為何姜星火說“跟父親和曾祖父一樣英武的皇帝”呢?

這句話唯一能推導的結論就是,未來繼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而朱祁鎮的父親是朱瞻基。

否則如果是二兒子朱高煦繼承皇位,那麽至少應該是“跟祖父和曾祖父一樣英武的皇帝”,不應該跳過朱高煦。

所以,姜星火依然有可能識破了自己的身份,在誘導自己,暗示大皇子登基後的壞結局,從而讓自己選擇二皇子登基。

這一切依然有可能是姜星火編織出來的故事,朱棣如此想到。

“正統十四年,瓦剌自甘州、大同、宣府、遼東四路寇邊,其中大同和宣府為瓦剌主力一分為二。”

“為救援宣大兩鎮,朱祁鎮不顧滿朝文武反對,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京師三大營禦駕親征,諸勛貴與大臣隨征。”

“在兩天的準備後,連同輔兵與勛貴大臣在內的十七萬人,號稱五十萬,自北京經居庸關,前往宣府,繼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聲:“等等!”

姜星火停止了講述,看向了一身紅袍的曹公子。

“你說準備了幾天?”

“兩天,這應該還是往多了說的……正統十四年七月十四日決定親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開拔。戰兵每人賜銀一兩、胖襖褲各一件、(革翁)鞋二雙、軍糧炒麥三鬥、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把總都指揮人加賜鈔五百貫。”

李景隆跟朱棣對視一眼,兩人的眼神中,出現的不是驚駭,而是……荒謬!

哪怕最喜歡紙上談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讀過一本兵書,也幹不出來這事啊!

世上哪有準備兩天,就能準備出共二十萬大軍使用的後勤補給出來?

更何況,行軍哨騎、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軍次序,哪個不需要時間來籌劃?

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著,怪不得,在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襯托成知兵的……最起碼李景隆還是熟讀兵書,知道怎麽調度數十萬大軍的衣食住行,在行軍紮營時是個合格的將軍,只是打仗跟同時代的名將們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這一仗從開始前,怕是就已經輸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隨後的講述,更是驗證了朱棣的這個想法。

而姜星火講述的詳細程度,更是讓朱棣對自己之前的設想,起了懷疑。

“十六日到唐家嶺,十七日到龍虎台,十九日過居庸關,二十三日到宣府,當日風雨大作,十余萬大軍缺少雨具帳篷糧食。於是諸勛貴大臣跪請還京,進言‘虜勢如此,不可復前,倘有疏虞,陷天子於草莽’,太監王振怒斥‘設若有此,亦天命也’便回了帳篷,諸勛貴大臣跪到天亮見不到皇帝,於是散去。”

聽到這裏,朱棣的心,跟著揪了起來。

朱棣仿佛親眼看到了十多萬好兒郎,在皇帝的命令下,頂著夏日的暴雨,經宣府前往大同。

他們腹中饑餓,卻不得不趟著泥濘的土路艱難前行,沒有雨具和帳篷,軍營中的士卒開始大面積地著涼發熱。

疾病和糟糕的補給,讓這支大軍變得無比虛弱,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