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改革科舉制度(第2/2頁)

翻譯翻譯,什麽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麽叫“傳播先秦儒家精髓”?

這話,朱棣就愛聽。

道衍最後說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準,可以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譬如程朱理學,不應該作為學術的唯一標準。”

道衍說的是“廢除一些禁止儒生發表異議的言論”,那麽明代禁止儒生發表異議嗎?

禁止,又不禁止。

這裏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間的異議言論;而這裏的禁止,則是禁止官辦學校的儒生,發表任何對學術以及朝廷政策的異議言論。

明朝的教育體系分中央、地方兩級,中央官學即國子監,地方上有府學、州學、縣學,村裏有社學。

明朝每年每一屆招入全國各地的府、州、縣的學生一般有三萬人到四萬人,他們一律稱“廩膳生”,所謂的廩膳生,也就是公家供應六鬥米夥食的學生。

而作為縣學的補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學,也就是後世概念上的鄉村小學和社區小學……這個不是朱元璋的首創,只能說是恢復,社學制度是從元朝繼承來的。

元制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農閑時令十五歲以下農家子弟入學,讀《孝經》《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並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

朱元璋則給社學的教育內容增加了禦制大誥(朱元璋語錄)、明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簡單的經史歷算之類。

當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對於除了社學以外的學生,他的六鬥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時規定,在各級正規官辦學校,上到國子監,下到縣學,不許不穿校服、不許遲到早退、不許夜裏喝酒、不許結社(包括文社、詩會)、不許議論學校食堂飯菜好不好吃、不許對人對事批評、不許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說三道四。

在後世,你違反了校規最多是勸退或者通報批評之類的,但在明朝,你違反了老朱的校規,那後果可就有一點點嚴重了。

懲罰辦法包括但不局限於充軍、吏役、枷鐐終身、餓死、自謚及梟首示眾等……

朱棣自然是知道這些的,因此朱棣問道:“哦?那這樣做,就不擔心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嗎?畢竟,這個口子一開,以後恐怕就不好收場了。”

道衍微微點頭:“世間萬物皆有兩面性,有利於人的,便會有害於己;有利於己的,亦會有害於人……老衲既然選擇了這樣做,就早已預料到這種結局。”

“陛下,程朱理學必須被挑戰,不管是新的學說還是舊的學說,學術之爭這個口子是要開的,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道衍說得坦蕩無比,顯然對自己的做法,已有充足的信心。

事實上,這也是道衍為馬上出獄的姜星火所要做的大事,進行的必要鋪墊。

新的制造力出現,會讓物質地基動搖,也必然會導致頂層結構的改變。

與其到時候讓舊的頂層結構,尤其是在思維方面的頂層結構,對新的制造力進行壓倒性的輿論圍剿。

還不如現在道衍先發制人,打程朱理學一個措手不及。

而且,用的還是陰私的招數。

祭出荀子這尊先秦儒家聖人,來對付朱熹這個儒家晚輩。

朱棣眯縫起眼睛,在這個角度他看起來跟朱高燧有些相像:“你有多大把握?”

道衍道:“十成。”

這簡單的兩個字,卻讓朱棣的眉毛猛然挑起。

十成,那就是勝券在握啊!

道衍似乎看出了朱棣的想法,又說道:“老衲有辦法,讓朝廷不受任何損失,此事定能平穩推行下去。”

“什麽辦法?”

道衍輕咳了一聲,朱棣面色凝重地示意朱高熾和張宇初都離開。

兩人交談片刻後,道衍對著朱棣鄭重說道。

“老衲所說皆屬實,不曾有半字虛假。”

朱棣沉默片刻,嘆了口氣:“朕不想強迫你,不過朕希望你能夠記住,朕才是九五之尊,天下人皇。”

道衍頷首稱是。

“好了,朕乏了,今日事了。”朱棣揮了揮手,站起來走出了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