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臣服

大明遠洋水師神兵天降的秘密並不復雜。

因陀羅補羅作為占城國的首都之所以讀起來如此拗口,是因為它是漢字音譯,其實在梵語中意思是“因陀羅之城”,而這座城市在大明又被稱為“舊州”,它的旁邊就是東南亞著名港口——沱灢(峴港)。

所以,鄭和只需要讓船隊隱藏在海平面之後,再通過陸上精銳斥候和海邊快船聯絡,就讓大海起到了戰爭迷霧的效果。

水師的正副長官鄭和、王景弘,以及周王次子朱有爋,此時正在城外地勢較高的位置俯瞰戰局。

“占城國的軍隊果然不堪一擊。”

看著湧入城池裏的安南國軍隊,朱有爋不屑地說道。

鄭和則盯著自己手裏的地圖嘆了口氣:“安南軍現在占領了橫山關,如此天險淪於敵手,想要單靠我們的力量幫占城國奪回橫山關恐怕是不可能了,這王都能幫他們守一次、兩次,難道還能次次幫他們守嗎?只要安南軍手裏捏著橫山關,就可以進退自如,北面的援軍和補給也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

占城這個國家,只有三個地點需要記住,第一個是國都因陀羅補羅,第二個重要港口沱灢(峴港),第三個則是橫山關。

怎麽解釋橫山關的重要性呢?

這樣說吧,橫山關之於此時的占城國,便如山海關之於明末的大明。

橫山是後世分隔越南北部和中部的山脈,也是現在安南國和占城國的界山,走勢基本是沿著北緯18°線分布的,西接大山,東連大海,綿延百裏,最高海拔可達千米,主峰有且僅有一條路,把守著這條路的就是橫山關,是不折不扣的天然長城,比富良江防線還要險要的多。

然而就是這麽一道雄關,卻被占城軍一箭不放地丟給了安南軍。

這麽做所造成的後果當然是相當的惡劣,直接類比崇禎初年後金占了山海關的後果就可以了,敵人進可攻退可守,想什麽時候進你家擄掠就進,而且你的國都隨時暴露在敵人的兵鋒之下。

而從沱灢(峴港)登陸救援因陀羅補羅的明軍,也就大概相當於從天津登陸救援北京,只不過距離還要更近……但近不近不重要,根本問題還是出在橫山關淪於敵手上,不解決橫山關,救多少次都還是被動。

“上次與朝廷聯絡,回來的使者稟報說,征安南的大軍已經出發了,可否讓朝廷先派遣一部分兵馬用以增援來截斷橫山關?廣東的水師雖然船只老舊,但多少還有些運力,海戰或許差點,但運兵總是行的。”副手王景弘說道。

鄭和下西洋,雖然後世一般只知道鄭和的名字,但隊伍裏其實還有很多厲害人物,畢竟下西洋這種好幾萬人規模的長途行動,跟發動軍事遠征並沒有任何區別,需要超高的組織度,而組織度的關鍵既在於基層士兵、水手和中層的軍官,也在於上層的決策者。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自幼會開船遊泳,小時候就進入了皇宮當宦官,然後等到朱棣就藩北平的時候,被分配給了燕王府,被朱棣培養成了武裝太監,靖難之役同鄭和一起在戰場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兩人可謂是王牌搭档,如果歷史線沒有脫軌的話,他將與鄭和一同組織和指揮下西洋,並且在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裏後接手指揮權率隊歸返南京。

雖然王景弘名聲不顯,但他同鄭和一樣是華夏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軍事指揮官,因此他在軍事上的判斷能力其實並不弱於鄭和。

“廣東水師恐怕還得運糧食,畢竟是十幾萬人人吃馬嚼呢……而且最重要的是,就算有富余的運力,成國公不見得會管南線的事情,畢竟占城國其實不是關鍵,只要北線打穿,一路推過來就能解決,甚至北線都不需要打穿,只要壓力足夠大,在南線的安南軍就會撤退的。”

鄭和嘆了口氣,指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事實正是如此,站在鄭和等人的角度,或者說原始版的大明海軍的角度上,當然希望能通過登陸行動保住占城國,從而體現遠洋水師的價值。

但在大明軍界,鄭和等人所代表的遠洋水師,僅僅是水師的一部分,而水師對於以陸師為絕對主力的大明軍隊來說,也不過是一個用來運兵運糧的附屬兵種罷了。

所以,這雖然稱不上什麽海陸之爭,但雙方的利益和立場顯然是不一樣的。

對於北線的明軍來說,搞什麽南北夾擊?老子一路從北推到南就好了。

至於占城國亡不亡國,關老子屁事,大不了撤軍的時候再扶持一個國王就好了,想當國王的人還不多的是。

但鄭和等人不光是要從事軍事行動,還要從事遠洋貿易,從遠洋貿易的角度上來說,一個親明且穩定的占城國政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從南宋開始,遠洋航行的第一站通常並不是安南,而是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