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倭亂的根源(第2/3頁)

可等到寶鈔已經崩潰後,朝廷再想要讓百姓用錢,民間已經沒有足夠流通的銅錢了。

比如和福建相鄰的江西,一般把米當做貨幣,山西用毛皮,四川用絲綢,最離譜的是雲南基本上用貝殼,幾乎退步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

“錢法不通”,也是明代自始至終沒有解決的一個頑疾,就算是通行銅錢的福建,用的大部分也都是前朝的古錢,大明朝官方鑄造的錢幣在福建也很難流通。

甚至在大明朝的核心地區南北直隸,也是私鑄橫行錢法混亂的。

大明朝很多名臣都是試圖解決錢法不通的難題,可是都只能短暫的疏通,最後還是無法再全國統一銅幣的使用,杜絕私錢和假錢。

到了這個時候,寶鈔和銅錢都無法作為統一貨幣了,到了這個時期銀成為通用的貨幣,已經是無法阻擋的大勢了。

但是使用銀子還是有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中原本身就不產銀,銀的總量很少。

市面上貨幣緊張的結果,就是銀的價值是一直上漲的,明天的銀子永遠比昨天的銀子更值錢。

銀子的購買力一直漲,傻子才會將銀子花出去,只要將銀子屯著就能升值,為什麽要用呢?

而所有人都這麽想,流通的銀子就越來越少,銀的價格就漲的越快。

而在這個時間點上,倭國的石見銀礦被發掘出來了。

石見銀礦是一座巨大的銀礦,從十六世紀發現之後,足足開采了四百年才枯竭。

整個十六世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銀都開采自石見銀礦。

倭國人又吸收了朝鮮學習大明,然後再傳過來的先進冶煉方法——吹灰法,提煉出了純度高的白銀。

這時候東南沿海的大明商人,很快發現了倭國人手上有了白銀。

倭國有了白銀,自然要買買買,而大明朝就是亞洲最大的生產品中心,倭國商人也爭先恐後的湧入大明,想要和大明貿易購買商品。

明代中期愈演愈烈的倭亂,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爆發的。

嘉靖倭亂的起因就是倭國使團爭貢的時間。

在當時,要和大明貿易,就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國家和國家的貿易,貿易對象是大明和倭國,所以來大明的商團需要倭國的小朝廷頒發的勘合,用來證明貢使的身份。

事件是起源於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後,都手持倭國的勘合,於是互相指責對方的勘合是假的。

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沖突,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大內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

這一事件直接導致明朝政府廢除福建、浙江市舶司,僅留廣東市舶司一處,也導致明朝與日本的貿易途徑斷絕,倭寇滋生,為後來的“東南倭禍”埋下了伏筆。

而倭亂久久不能平息,除了因為倭國需要大明的商品之外,大明也同樣需要倭國的白銀,東南海禁之所以時松時緊,到了後面隆慶年幹脆放棄海禁開關通商,其實都和大明朝缺銀有關。

而歷史的巧合性就在於,不僅僅是倭國發現了石見銀礦,歐洲人在南美也發現了大量黃金和白銀。

馬尼拉大帆船的貿易路線,就是從南美拉來白銀,然後在馬尼拉或者東亞換成商品,再運送回歐洲,這也導致了南美白銀流入中國。

之前說大明朝實物征稅的問題,之所以在張居正時期才能通過折銀的一條鞭法解決,原因也是到了張居正主政的時期,大明朝才有了足夠的流入白銀,來進行這項財政改革。

蘇澤看著阿方索船長的航海圖,看著倭國流口水。

石見銀礦可是一座大寶庫啊!

倭國如今正處於所謂的“戰國時代”,現在是嘉靖三十三年,等到六年之後,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開始了二十年的統一倭國之路。

現在的倭國,可以說是村戰打出了狗腦子,正是混亂的時期。

蘇澤當然不是想要和倭國貿易,蘇澤看中的就是石見銀礦!

若是等到豐臣秀吉統一倭國,成為攝政關白之後,那就沒有渾水摸魚的機會了!

除了倭國亂做一團,這個時候的歐洲同樣也是混亂無比。

法國背棄了宗教虔誠,和奧斯曼帝國聯合,組成鳶尾花與新月的同盟,和哈布斯堡為首的神聖同盟展開了混戰。

而馬丁路德雖然已經死了,但是他拉開的宗教改革序曲卻沒有停歇,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