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2/3頁)

而嘉靖皇帝余下的皇子當中,除了裕王還有景王。

而且比起裕王,景王更得到嘉靖皇帝的喜愛。

高拱這個裕王府講學的前景,也隨著裕王的地位開始不明起來。

而近些年來,隨著清流開始支持裕王,嚴嵩之子嚴世蕃也開始親近景王。

眾臣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嚴嵩的立場,但是在嚴世蕃親近景王之後,對於裕王的未來也是巨大的打擊。

高拱的性格直率,如今的位置又敏感,所以和群臣的交往都很少。

但是高拱卻很欣賞張居正,自從張居正返回翰林院之後,高拱就經常拉著張居正一起鍵政,講述他自己的抱負和未來的施政方案。

張居正性格比高拱要內斂些,所以每次都是高拱說,張居正聽,兩人頗為相得,經常在休沐的時候聚會,兩家女主人也很熟悉。

張居正吩咐道:“把老家送來的特產送一份給高肅卿去。”

還沒等張居正說完,就聽到一個爽朗的聲音,張居正連忙打開院子門,就看到了站在雪中的高拱。

“肅卿兄,快進來!”

張居正立刻將高拱迎接到了院子裏,王氏又立刻讓侍女端來熱湯。

張居正拉著高拱進了書房,等到炭爐燒起來,高拱皺巴巴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京師的炭價都漲了這麽多倍了,叔大還用得起木炭?”

張居正也笑著說道:“石炭有毒,我是荊州人怕冷,這點錢還是應該花的,今年確實難熬啊。”

高拱也嘆了一口氣說道:“嚴閣老帶頭捐了一半的俸祿以濟大工,六部九卿衙門的堂官也捐了,逼著下面的官員也跟著捐,他們怕是不知道京官的日子有多難熬吧,聽說已經有個兵部的郎中把衣服都當了買柴取暖了。”

大工就是皇宮工程,今年發生的三大殿火災,在火災發生之後嘉靖皇帝就下令工部重修。

但是工部估算,重新修建三大殿至少需要三十萬兩銀子,在如此巨大的虧空下,老朱家的宗親慷慨解囊,向皇帝一共捐了一萬兩銀子。

聽說接到單子的那天,嘉靖皇帝將銅罄都敲麻了,大明朝這麽多皇室宗親藩王,最後就湊出了一萬兩銀子!

要不是後來錦衣衛和東廠在南京的優秀抄家表現,以及方望海上繳的鈔關稅,估計連三大殿開工的銀子都湊不齊!

在這種情況下,內閣首輔嚴嵩帶頭,捐掉了自己的一半俸祿,用來資助大工。

首輔帶頭捐了,內閣大學士自然也要跟上,次輔徐階等一眾大臣自然也跟著捐。

內閣都捐了,六部尚書侍郎們也開始捐,到最後整個京城官員俸祿減半,用來資助大工。

就連張居正這種翰林院的清流官,都被迫捐掉了一半的俸祿。

高拱不滿的說道:“閣部大員們當然不在乎這點俸祿!可是京師那些低品官員一家老小都指望俸祿開鍋呢!今年京師米價和炭價飛漲,這樣下去可要凍死人了!”

對於高拱的不滿,張居正只是安靜的聽著。

高拱家裏也同樣不窮,他父親就是進士,曾經官至光祿寺少卿。

高拱家的房子要比張居正的宅子還要大,是當年他父親在京師當官的時候購下的。

而且他在裕王府講學,裕王府隔三差五也都有賞賜,他不過是替著整個京師的官員義憤。

再這麽下去不能聊了,張居正連忙說道:“肅卿兄,慎言!”

高拱也明白自己失言,捐款這事情確實不好議論,你說君父家的宅子燒了,捐錢給君父分憂也是臣子的本分。

高拱只是不滿六部九卿衙門這種逼捐的行為。

高拱比張居正還要大十二歲,但是性格上反倒是不如張居正穩重。

他發完了牢騷說道:

“胡宗憲給戶部上書,要以浙江鈔關稅為抵押,發行抗倭捐,這事情在戶部爭論了好幾天,聽說嚴閣老和戶部尚書把這件事上奏到陛下那邊,這才通過了。”

高拱是裕王的講讀,自然要比張居正的消息靈通些。

高拱知道張居正關注鈔關稅法,他打聽到了消息就過來告訴張居正這個消息:

“聽說能這麽快通過,南京戶部那位方侍郎也附屬贊同是主要原因,你不是說那位方侍郎是滿朝財臣第一嗎?他竟然會同意胡宗憲這麽幹?”

高拱和張居正都是翰林官,也就是未來的儲相。

儲相畢竟還不是相,他們一個裕王府講讀,一個翰林院編修,自然沒資格執政。

嘴炮鍵政就成了他們經常做的事情。

張居正極力贊頌方望海,認為他的鈔關稅法是“天下第一良法”,還說方望海是大明“第一財臣”。

張居正也是聰明到極點的人,他很快明白了高拱的意思,在之前方望海因為升遷太快,所以沒有派別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