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當世文宗的威力(第2/3頁)

陸二笑著說道:“這一次來京師可是一位名人,沈主編肯定聽過他的名號。”

“難道是震川先生(歸有光),不對啊,不是說震川先生已經升任禮部員外郎了嗎?”

陸二說道:“這是秘密任命,兩位也是我東南的高品級官員了,才有權知道這件事。”

“不是歸先生,而是王元美。”

“什麽!”

王世貞,字元美,是當世能和蘇澤並列的文壇宗師。

因為父親前薊遼總督王忬被嘉靖處死,王世貞在南直隸太倉老家守孝三年。

世人都認為王世貞會出仕東南,卻沒想到王世貞一出仕就擔任《京師新報》主編這樣的職位。

沈一貫突然說道:“讓王元美擔任《京師新報》主編,大都督是要公然和明廷打擂台了?”

陸二贊許的說道:“正是如此,王主編已經乘船前往大沽了,他準備用《京師新報》和明廷爭奪輿論陣地。”

沈一貫說道:“妙啊!”

王世貞在守孝前就是當世文宗了,當年蘇澤科舉的時候,就模仿過王世貞的科舉範文。

讓王世貞擔任《京師新報》的主編,可以說是一招相當巧妙的棋了。

王世貞父親的遭遇在明廷內部也有很多同情者,特別是清流這種不少都王世貞父子有來往,而清流又是支持高拱張居正變法的主力。

王世貞又在京師很有文名,粉絲眾多,由他主編的《京師新報》訂閱量肯定要上一個台階。

沈明臣叔侄得到了撤離的命令,立刻離開京師,從大沽軍港乘坐快船返回了南京。

而守孝結束的王世貞,在南京大都督府和蘇澤面談了三個時辰後,就乘坐快船抵達了北上大沽。

五月,京師。

忙碌了一天的張居正返回到家中,他十三歲的長子張敬修抱著一份報紙激動的等著他。

張居正對於張敬修這個兒子很滿意,張敬修幾乎和他是一個模子刻出來。

不僅僅是長相上極為相似,張敬修的才情和能力也完美的繼承了張居正。

才十三歲的張敬修已經能夠熟讀並融會貫通四書五經了,用張居正的標準,就算張敬修不是他這個宰相的兒子,也能參加鄉試考上一個舉人了。

當年張居正和高拱都是窮酸翰林的時候,兩人經常在家裏討論時政,那時候張敬修才七八歲,就經常能夠說出讓兩人都驚訝的言論。

張敬修性格上也很穩重,很少見到他大喜大悲的樣子,這也讓張居正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

張居正自從執掌明廷朝政之後,張敬修性格更加穩重,每天也就是在家裏讀書,從來不仗著宰相家公子的名號出門浪蕩。

兒子今日竟然如此激動,倒是讓張居正有些意外。

“父親,王元美來京了!”

張居正自然知道王世貞是誰,他當年和王世貞在朝的時候雖然沒什麽交際,但是也曾經讀過王世貞的文章。

兒子在學習科舉文,自然會讀王世貞的文章。

當今的文壇上,主要流行的就是兩種文風。

一種就是王世貞提倡的漢唐復古派,他提倡的是漢唐那種雄渾文風,反對的是以已故的楊慎為代表的台閣體,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氣象雄渾、辭色雅麗,意蘊悠長,這種文風深得年輕讀書人的青睞。

另一種就是蘇澤所提倡的白話派,蘇澤從曲藝創作入手,提倡的是“下裏巴人”的白話創作理念,提倡簡約通俗的文風,不要求對仗和平仄,提倡真情實感。

王世貞之前在守孝,寫不了太華麗的文章,於是在家編纂文集。

那時候整個京師的讀書人都向王世貞寫信寄文章,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收錄到王世貞的文集中。

但是張居正卻皺起眉頭。

王世貞是進士,雖然他父親被上皇處斬,但是他本人並沒有被褫奪出身,所以他離開京師算是為父親丁憂守孝,他還是有明廷官員身份的。

但是這事情糟糕就在王世貞是蘇州人,他三年都在東南守孝,如今他到底是傾向哪邊?

這個結果似乎是不言而明了,如果王世貞要在明廷出仕,就不會這樣突然抵達京師,而是應該由明廷吏部將他的復起建議送到張居正的案頭。

現在王世貞沒有申請復起,而直接出現在京師,這其中的意味就非常曖昧了。

看到父親皺眉,張敬修也不再激動,而是看向這位執掌大明的宰相。

“王元美沒有向朝廷請求起復。”

“啊?”張敬修生於宰相之家,自然明白這其中的意味,他驚訝的看著張居正。

“看來他不想要在明廷出仕,可他如果投了東南,為什麽要來京師?”

父子二人都沉默了。

張敬修沉默了半天說道:“王元美和蘇汝霖的文學理念有分歧,會不會是他也不願意在東南出仕,又和我大明朝廷有心結,所以才孤身前往京師卻又不肯出仕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