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改制(第2/2頁)

除了興學令,還下一道求賢令。

但凡有文武才幹,不問出身,不問門第,殿試之後,憑才幹任用。

這道求賢令不局限於關東,還讓校事送達關中、江東。

大部分人不識字,大部分家庭也沒條件將子嗣送入學堂。

李躍又開了說書館,派出大量鴻臚吏深入民間,茶余飯後,村頭巷尾,隨時宣講華夏先賢的故事。

辛粲還從故紙堆中替匈奴、鮮卑、烏桓、羌氐等族尋了一個祖宗。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鮮卑,北狄也,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北狄出東胡,東胡出鮮卑、烏桓……

至於羌氐,與中原的血緣更緊密。

《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乃神農氏炎帝的後代,從商朝便華夏臣民之一,從武王伐紂到東漢的漢羌之戰,都有羌人充當中原王朝的馬前卒。

辛粲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都是炎黃子孫。

這無疑給了他們巨大的身份認同,對漢化再無抗拒之心。

站在李躍的角度,從漢末黃巾起義開始,北方大地廝殺了兩百多年,人口凋零,漢魏都內遷諸族填補人口,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融入華夏是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