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

這麽拉拉扯扯,秋收轉眼就到了。

黃河下遊的滄、青、齊三州發了一場水災,沖毀田地、民宅無數,周瑾及時處理了,這三州今年的收成算是廢了。

不過淮北依舊豐收。

前年下令開墾的荒田,今年陸續有了收成,尤以幽代趙三州為最。

而今年秋收之後,加上去年的剩余,府庫中終於有了支持兩年的家底。

秋收之後,三萬黑雲軍北上草原,秋高馬肥之際,正是狩獵的最佳時節,去年因爭奪太原三郡放了草原一馬,今年不能錯過。

畜牧業也是梁國一大支柱。

將士們只有吃上肉,才能有力氣上陣殺敵。

百姓的營養也要跟上,山林丘澤所產,任其自取之。

每年秋收之後的兩個月,官府不徭役,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漁獵。

而苦役轉嫁到奴隸身上。

戶部登記在冊的奴隸有三十萬戶,近一百五十萬,多為胡人、夷狄,也有一些戰俘。

看上去很多,但比起兩漢,仍不夠看,文學館從鄴城藏書中統計,漢朝官奴、私奴加一起至少四百萬往上。

這還是能統計到的,而那些士族豪強名下隱匿的奴婢更是無法統計。

漢朝大將軍衛青都是騎奴出身。

石勒早年也是販賣同族為生,為了活命,把自己也賣了……

即便到了大唐,依舊有大量奴隸存在。

不過李躍法外開恩,給了奴隸們一點光亮,他們的後代可以脫籍入僮籍。

雖說也處於大梁的底層,但好歹有了一些希望。

“只有畜牧不夠,崔瑾造了這麽多年的船,海漁也要跟上,海裏面全是寶,冬日天寒,可運往內陸。”李躍為了尋一口吃的,也算絞盡腦汁。

看山吃山,靠海吃海,關東左憑大海,自然要向大海伸手,海中產出比草原豐厚十幾倍。

“上月馬顧將軍率海船三十一艘,嘗試渡海去往遼東,半途遇颶風,傾覆一半,尚書台正在商議減小造船開支。”盧青小聲道。

“海上遇風常有之事,不可因噎廢食,船繼續造,繼續出海!”

天下沒有一帆風順的事,遇上挫折是必然,李躍從後世而來,自然知道海洋的重要。

華夏民族想要突破宿命,大梁想要擺脫王朝周期律,要麽在技術上發力,要麽向海洋拓展。

絕不可能因為一場小風浪而葬送了未來。

在李躍心中,開拓海洋之重要不在統一華夏之下。

只不過受制於國力,才沒有傾注精力進去。

可惜這時代最好的船,最好的水手,最好的造船工匠都在江東。

李躍也曾嘗試向江東索要工匠,桓溫嚴防死守,死活不答應,沒辦法,只能自己先摸索著來。

這幾年發展還算不錯,至少大梁水軍已經嘗試打通遼東到青州的海路。

如果沒遇到這場颶風,成功幾率極大。

而一旦海路打通了,燕國的末日也就到了。

李躍心中一動,海洋既然如此重要,幹脆開一個海舶司,繞過尚書台,與校事府、鴻臚司一樣由李躍直轄。

同時在太學開一個海舶院,培養航海人才和造船工匠。

航海絕不是造幾艘海船那麽簡單,想要走遠,需要知曉天文、氣象、水文的人才。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李躍就不信自己這輩子見不到大梁水軍橫行四海的場景。

就算自己見不到,第二代、第三代也要堅定不移的推行下去。

一念及此,李躍準備弄一個《皇梁祖訓》,給子孫後代立個規矩,同時也給他們指明方向。

有李躍介入,尚書台停止議論,繼續往東邊撥錢。

常煒有些不情不願,傳統士人,目光都聚集在陸地上,而這時代的海洋的確風險太大,收益短期內看不到,李躍沒怪他。

這本來就是尚書台的職責,如果皇帝肆意妄為也不是什麽好事。

秦漢皇權與相權互相克制,漢哀帝欲封寵臣董賢為侯,丞相王嘉堅決駁回,寧死不屈,即便隋唐,也設置了封駁皇帝詔令的門下省。

海舶司雖然設立了,但精通海事的人才卻難尋。

精通海事的人多在江東,多為江東本土士族,孫權時代,便有江東海船巡遊南洋諸國。

幾十年後,盧遁、孫恩的五鬥米道叛亂,實則是海賊大起義,從舟山群島發起,殺回江東沿岸,艦隊北上封鎖長江口,南下攻打廣州……

值得一提的是,盧遁孫恩的背後,有吳興沈氏等江東士族的支持。

北國被石虎殘害了這麽多年,如今能吃上飯就不錯了,這方面的人才更是難尋。

李躍幹脆下詔明年開一個恩科,昭告天下,凡精通海務者,無論出身、族類,皆可參加,朝廷負責來往路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