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東風

柴桑既克,長江暢通無阻。

水軍可以直下建康。

李躍大軍還未出發,江南各地不是請降,就是默默觀望,一夕之間,楚國只剩下長江下遊兩岸的郡縣。

疆域急劇縮小。

李躍厚賞了投降的桓秘及其部下,按照舊例,降軍改編後,交到謝玄手中。

謝玄手上兵力大增,有三萬四千余眾。

嗷嗷叫的要打破建康,分田分地。

以前打仗是為了所謂的江東朝廷,如今是為了他們自己,士氣比黑雲軍還高。

分田這種事不是什麽時候都能遇到的,很多北方流民經歷幾代人,也只是從白籍換成了民籍,但土地卻是一分都沒有。

李躍說到做到,駐紮柴桑期間,拿出一部分江陵、武昌、柴桑等地的田地,分給投降士卒,又給了他們入了大梁的籍,成為庶民。

降軍們從一開始的將信將疑,變成了狂喜。

“早知大梁給咱分田,還為江東賣什麽命?”

“虧得是洪興皇帝仁義!”

李躍在親衛陪同下巡視諸營,驚訝於降軍們的火熱。

不過稍微一想,也就釋然了,秦漢以來,普通人能直接分到土地的機會不多。

秦朝軍功授田,有統一六國的源動力。

漢朝繼之,迎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東漢中後期,士族豪強開始崛起,土地兼並,民不聊生,遂有黃巾之亂,魏晉承續東漢之弊,猶有過之,遂有五胡亂華。

其後北魏馮太發均田令,推行租調制,百姓皆能得田,北方迅速穩定下來,隋唐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個煌煌盛世,然而安史之亂,也是均田府兵制的崩潰造成的。

朝廷手上沒有田地均給日益增多的人口,新增人口卻依舊要承擔賦稅徭役,而士族豪強照樣兼並土地……

在李躍看來,土地制度與一個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

所以梁國想要避免魏晉的覆轍,就必須在土地上做文章。

土地崩潰,連帶的,整個民族的氣運也跌進陰溝裏。

這場大戰只是表象,本質上是通過戰爭,完成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

政勝才能戰勝。

李躍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統帥,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歷史維度。

如果這場土地分配能夠完成下去,一個隋唐盛世可以期待,不過前提是子孫稍微成器一些。

“敢問陛下,不知我軍何日攻打建康?”謝玄似乎比李躍還要著急。

“不急,讓江東百姓和士卒知道大梁國策再說。”李躍一向注重輿論宣傳。

大軍雖沒有繼續攻城掠地,但細作和鴻臚吏已經分散各地。

如今的桓溫和江東士族已經是甕中之鱉,就看李躍怎麽吃而已。

“五日之前,桓溫在濡須發動反擊,被我軍擊退。”盧青拱手道。

李躍點點頭,“此戰朕能順江而下,長驅直入,皆因東路諸軍牽制之功。”

大軍繼續在柴桑駐紮。

不過軍中開始出現疫病的征兆,有五十多名上吐下瀉,身體極度虛弱,連站都站不穩。

出征已經三個多月,江南氣候濕熱,很多北方將士水土不服。

李躍趕緊將他們所在的軍營隔離,令隨行軍醫悉心照料。

應對疫病,梁軍上下經驗豐富,後勤糧道暢通,各種藥材隨時取用。

患病將士大多康復,只有兩人病亡。

好在疫病還是控制下來。

李躍將諸軍分散駐紮,不過隨之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兵力分散,若是遇上敵軍突襲或者叛亂,則會措手不及。

防人之心不可無。

眼看時機差不多了,李躍幹脆讓謝玄率領降軍為先鋒,順江而下,直奔濡須。

降兵大多長在江東,更適應江東水土。

為了以防萬一,李躍還是讓劉牢之率五千騎緊隨其後,互相“照應”。

至於民夫,則返回武昌。

人員一疏散,疫病頓時得到緩解。

東路戰場上,桓溫又發起三次反攻,一小勝,一小敗,一平手,未能擊退鄧遐與梁嘯。

二人也都是老將,不需要李躍下令,就知道如何在戰略上配合。

穩紮穩打,沒給桓溫任何可乘之機。

而在這些反攻之中,楚軍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疲軍。

“陛下,太子殿下上表問安。”盧青捧著一份奏表而來。

李躍心中一熱,還是自己的親身骨肉貼心。

魏晉雖然腐朽,不過還算遵守孝道,兩漢曹魏其實都是以孝治天下,連司馬家的晉朝也厚著臉皮聲稱“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

父子和睦,大梁朝廷也就有了穩定的基礎。

這場大戰,李儉雖然沒親臨前線身先士卒,卻表現出卓越的統籌能力。

在李躍看來,這其實是一個合格皇帝最重要的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