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祖籍 ◇(第3/4頁)

“我知昔日夫君和公爹風頭過盛,得罪之人數不勝數,如今他們落下了,那些仇敵卻取得上風,權勢在握,我們華府現在就像案板之魚,手無縛雞之力,只得任人宰割,皇帝不但不會阻止他們對我們下手,還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當不知道,如此我們又怎麽能在這天子腳下安穩度日?”

老太太長嘆一口氣,握住了孫媳的手,“憐兒說得沒錯,祖母也有此顧慮,只是也不知該當如何,祖母想著光天化日之下,他們顧忌著影響,應該不會下手……但憐兒你說得對,防得了一時防不了一世。”

想到此,老太太忍不住想到昔日東元侯府的風光,如今天大地大竟沒有她們一家老弱婦孺的容身之處了。

邑婆這時走進來,見少夫人沒動一口飯菜,說道:“少夫人想吃什麽盡管點菜,二丫的手藝是我傳的,連我兩分火候都沒到呢。”

老太太也笑:“她一手西北菜做得極好,憐兒就嘗嘗看。”

虞憐頓住,“您剛才說什麽邑婆?”

邑婆愣了下,“我說少夫人想吃什麽,我去做。”

“不是下一句是什麽?”

“二丫的廚藝是我教的……”

虞憐忽而站了起來,再坐不住,她終於想起了那日聽見二丫說她老家祖籍來自西北時一閃而過的念頭是什麽了。

人都有出處,無論權貴還是平民論宗道祖總能追溯到最初的地方,那個地方被稱為祖籍老家。

邑婆一家來自西北,那自家呢?

華家祖籍又來自哪裏?

她聽娘提起過,華府祖上是耕讀起家,應該也不是京城本地人,在這片兒地,姓華的人家,她只聽過東元侯府一家,再沒有別人。

老太太讓她轉得頭都暈了,忙說:“快停下,快停下,你這小皮猴是想到什麽了,這麽興奮?”

虞憐停下來,難得高興說:“祖母我想到我們該去哪兒了!”

“我聽娘說,咱祖上是耕讀起家,那咱祖籍老家是在哪兒?”

老太太:“這個我聽你祖父提起過,別看咱家從前挺風光,其實祖籍那地方可偏僻,也窮,離著京城十萬八千裏遠,聽你祖父說,那時祖先還未曾發家時,整個鎮只他們一家出讀書人,就是縣裏也沒幾個秀才舉人,哪能跟京城比?”

虞憐眼睛一亮,越偏越好,離京城越遠越好,這時候這就是最好的條件!

她當下就提議道:“奶奶,我們不在京城找宅子了,舉家搬回祖籍老家可好?”

老太太挺猶豫的,如果真搬離了京城,就等於重新倒退,當了泥腿子,若是在鄉下,家裏還有一對雙胞胎,便是想請先生授課,都請不到什麽有學識的人,再則,那仿佛就好像徹底認命,徹底承認了自家的失敗和退縮,從京城這個權力中心徹底退走,成為一片不起眼的浪花。

但她隨即清醒過來,真是老糊塗了,就算不搬走,自家也早就失敗了,華極付出了性命的代價才保住了一家子,保住了華家的血脈,她又怎麽能因小失大,讓全家在京城裏繼續擔驚受怕,承受風險?

虞憐看老太太不說話,跟她講道理,“祖母,有道是天高皇帝遠,您說了老家偏僻,我們搬走了,皇帝還能奈我們如何?他總不能派人去那麽遠的地方殺我們滅口?再者,他看我們搬走,自己心裏也放心了,左右是一家老弱婦孺,還老老實實回去鄉下種田,再沒有翻身的可能,他還能花心思為難?”

老太太也不是傻子,她一開始只是因為慣性思維不太習慣罷了,當了一輩子的侯府老太太,被人巴結奉承,冷不丁地孫媳告訴她,不如搬回祖籍鄉下種田過日子,一時間反應不過來。

想通了,到底嘆口氣,“罷了罷了,也早該認命,從華兒離開之時,我就早該想到今日,憐兒你說得對,我們無權無勢,還有皇帝和仇家盯著,再留在京城已然不合適,搬回祖籍倒是個好辦法。”

“如此一來,皇帝和那些人見我們識趣,也不會再為難我們,免得遭人閑話。”

虞憐和老太太並排坐著,挽著她的手臂,高興道:“還是祖母通透,您老人家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了。”

老太太捏捏她鼻子,“你這傻孩子,怎麽一說要搬到鄉下就這般高興了?放著國公府的好日子不過,放著汝陽侯府的好親事不要,偏偏來咱府裏受苦受難,如今竟也要放棄京城的生活,跟著一家人狼狽逃離京城,回到鄉下種田,你可知那地方有多偏多窮?你祖父說過,那邊山多,交通不便利,祖輩起便是窮地方,哪怕改朝換代都沒變過,百姓也都背朝黃土面朝天,只能勉強糊口罷了,你這小姑娘家家,若是到了那想買點胭脂水粉恐怕都沒地方買,祖母是怕苦了你,適應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