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悔婚(第2/3頁)

雲州洛氏,最後的血脈,竟然在他手裏見證了如此的恥辱。

趙家和洛家的婚約是天下共知的事情,當年的洛老將軍在臨行沙場前更是親求了聖旨來替他的寶貝孫女撐場面。那個時候,洛家將門虎子,威名赫赫,稱得上是京城第一世家。

他這一生代天頒布過很多道聖旨,但卻沒有一次會覺得這樣的不憤和疲倦。

只可惜,滿門忠烈,洛氏子孫,全部戰死於那場慘烈的戰爭中。

哪裏是恩賜,分明是震懾才對。

如今趙然想悔婚,就不單單是背信棄義這麽簡單,往大了說,這可是欺君枉上,大逆不道的罪過。

明明只是一次簡單的頒旨,卻在京城豪門越來越注目的局勢下而蔓延出了一種鐵血的意味。

況且在瓊華宴上,他竟當著天下學子說出了“此生非方家小姐不娶”的絕言。如此一來,更是將洛家的臉面全然不顧,硬生生的踩在了地上。

泰安門外,明黃的錦旗蔓延數裏,一眼望去,尊貴而又奪目。整齊坐在戰馬上的士兵帶著大寧王朝獨有的精神和豪邁,銀亮的盔甲折射出剛烈的肅穆。

當時皇帝勃然大怒,滿座俱驚,盛大的瓊華宴不歡而散,但最終宣和帝也只是將趙然趕回丞相府思過罷了。

於松慢慢接過,略顯鄭重的臉上帶上了一份難得的暗沉,緩步擡腳朝宮門外等待的儀駕走去。

第二日,新科狀元悔婚另娶的傳言不脛而走,整個京城都知道了趙然在瓊華宴上的‘壯舉’,並且悔婚事件隨著流言的眾口難疏而愈演愈烈。

小太監領會其意,忙不叠的上前幾步,把手裏端著的明黃錦盒恭敬的放在於松手邊。

本來只是一件姻緣糾紛,到如今卻扯上了三個家族的顏面。

於松腳步一突,停在了宮門交接處,半晌沒有接話。許久之後,他回過頭朝著身後的小太監看了一眼。

所有人都以為趙然的請求必定無果,卻不想宣和帝只是發了幾場怒,但卻絲毫未將懲罰降臨丞相府,更是毫未冷淡丞相趙卓和太傅方文宗,滿朝文武皆嘆兩人聖眷之隆。

辛力聽得於松語調微嘲,倒也不惱,只是打了個謙繼續開口:“大人,這件事到最後誰都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趙家和方家都是皇上寵臣,以前一直不對盤,這次有這麽個機會,皇上巴不得會成呢,又怎會真的反對,前些時候大怒也只不過是做給大臣們看罷了!畢竟洛家自十六年前便已衰落,就算是當初有聖旨賜婚,但到底也只是些陳年舊事了。”

說來也怪,宣和帝寵幸的兩大肱骨之臣十幾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不對盤,趙卓看不起寒門出仕的方文宗,方文宗也瞧不來以豪門大家為靠的趙卓,兩人各自率領的兩派在朝堂上的關系也頗為緊張。

跟在於松身後的小太監急忙往後挪了幾步,這個於大人當了十幾年禮部尚書,向來舉止有禮,極重典範,這次也不知怎的就不好相處,還是離遠點好。

宣和帝這些年來不知想了多少辦法讓兩人言歸於好,可惜都不成功,這一次,兩大臣子倒是都對趙然的行為選擇了沉默,這一下就讓宣和帝嘖嘖稱奇,看來方文宗寵女之甚並非空穴來風。

於松看了他一眼,步履未變:“辛大人早就知道結果會是這樣了?皇上的心意你倒是摸得挺準的啊!”

方文宗一生只取一妻,夫妻伉儷情深,人到中年才得一女,一向看得如珠如寶,方紫菲十五歲時上門求親的人連方家門檻都差點踩破。奈何方紫菲眼光甚高,偏要親自挑選如意郎君,方文宗寵女極盛,甚至為此向宣和帝求得方紫菲婚事自主的承諾,京城上下都為之嘆服,眾人甚至都暗暗猜想最終會是誰娶得方家的掌上明珠。

禮部侍郎辛力看著絳紫的人影從大殿裏走出來,疾走幾步迎了上去:“大人,隨行的士兵和賞賜都已經安排好了,現在就可以出發。”

如今瓊華宴上狀元親求,方家選擇沉默,如此一看倒是隱隱有了答應的意向,眾人便知,這趙然恐怕是方家小姐親自相中的。

宮門外驕陽似火,酷熱得帶上了灼熱的氣息。

一個月來,趙然天天跪於玄門殿外,大有皇帝不答應便不停止的意思。

小太監聽不到前面的嘆息,又不能呵斥於松走慢點,只能小跑著跟上前去。如果可以,他也不想攤上這麽個差事,沒有油水不說,也許還會……只是皇帝降下的旨意,也不是他這個奴才可以挑選的。

當朝狀元,竟為一女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此長情倒也不常見,所以半月之後,才子佳人情緣天定的佳話便在京城慢慢流傳起來,博得眾人一片同情。

他擡步朝宮門外走去,輕聲嘆了口氣:“看來陛下是想在第二道聖旨發出之前就把事給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