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錢給他給他,想早點回家

衛所兵制,能屯田承擔部分開銷,大明早年間甚至供應本衛糧餉之外還有結余。

而募兵,餉銀全靠財政,職業軍人。

朱厚熜開口喚回了眾人的注意力:“朕明白,募兵每人一年需給餉折銀三兩到五兩。既是京營精兵,以十五萬人來計算,一年光餉銀就需要七十五萬兩。而各邊所募之兵,年例餉銀加起來也只在四十余萬兩。但三年之內,今年重整東西官廳等舊軍,冒濫裁撤之後還能省出不少錢糧來。明年選募五萬,後年選募五萬,三年內京營餉銀額外總開支只是一百二十五萬兩。”

“至於三年之後的歲入及開支問題,正是一項更重要的大事。登基詔書中提到了與田賦及鹽課等有關的諸多新政,究竟如何實施以增加歲入,隨後如何在整個大明範圍內更合理地安排與裁撤不必要的開支,那就是保證朕的京城有一支力量足夠強大的精兵的根本了。”

朱厚熜堅定無比地說道:“諸事會很難,朕知道。但京營不能一直弛廢下去,朕在謝箋中說得明明白白,天時已變,北虜寇邊之勢必定越來越大。若再有大舉南侵,難道只靠已經糜爛的邊鎮衛所?這不是做不做得到的事,而是要不要做的事。朕的意見,這件事必須做!”

他張口就把一座更沉重的山丟了過去:“衛所糜爛,邊鎮募兵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卿等要做好二十年內年例軍餉總計達到兩百萬兩的心理準備,我大明必須有至少四十萬可戰之精兵。為了保障將來的局面,現在正該君臣一心,以十年內歲入實銀逐漸提高到八百萬兩為目標!”

這一大段話說完,張鶴齡張延齡心裏松了一口氣:好像不是在打他們的主意,而是真的在謀劃長遠。

郭勛等人在一旁聽得目瞪口呆,心臟不爭氣地猛跳起來。

僅僅京營,三年內就要分走一百二十五萬兩!

二十年內,年例軍餉要達到兩百萬兩!

陛下在考慮邊患,將來必有戰事。

有些人想著立功的機會來了,有的人想著上下其手的銀兩更多了。

一時所有勛臣武將看著皇帝都目光熱切——除了張鶴齡、張延齡。哦不對,他們是國戚,不算勛臣。

至於十年內歲入實銀逐漸提高到八百萬兩這樣讓閣臣與戶部尚書楊潭頭皮陡然發麻的話,他們是不在乎的。

朱厚熜看著楊廷和他們。

這是老秦所說張居正改革的成效。

用十年的時間,由他這個皇帝親自推動,在土地兼並還沒有五十多年後那麽離譜的情況下,應該實現得了吧?

現在不做這個準備,將來就得面對戰事一起,加派邊餉直飆到千萬級的窘迫局面。

要感謝厚照我堂哥剛把小王子揍了一頓,目前邊患暫時還沒那麽緊張,而女真人雖然也在成化年間勾結蒙古寇邊、倭寇也出現過,但總算都沒到極為嚴峻的時候。

只不過離那種境地也不遠了。

在場的文臣們齊齊瞠目。

王瓊預判了皇帝對錢很看重,甚至因此舉薦了孫交復職,但做過戶部尚書的他也沒想到陛下的胃口這麽大。

十年內歲入實銀翻番,與四十萬精兵相對應的自然還得有糧食。

大明這百余年,歲入何曾有如此猛增的階段?

自開國之初的稅糧從總計不到兩千萬石提高到洪武二十六年的三千二百九十七萬余石之後,大明這一百多年來稅糧就一直只能維持在三千萬石左右。

而包含各項收入在內,歲入實銀也穩定在四百萬兩左右。

是穩定了啊!開國之初之所以漲得快,那是因為戰亂結束,天下安定了。

楊廷和壓力山大,不由得苦著臉嘟噥道:“那倒不如先議議十年之內如何歲入實銀八百萬兩!”

一嘴大冤種的語氣。

“那是後面要議的。”朱厚熜笑道,“陳卿之前可是建議宣府給發一百萬兩、各邊給發五十萬兩的,從宣府那邊先給付二十萬兩的請奏朕都已經準了。怎麽,京營一共先留下一百二十五萬兩辦不到?這三年內都不用另外再為京營列餉銀開支了。”

勛臣裏不少人都嘆了口氣:老陳是懂事的,就是手腕太菜了。

說的畢竟只是將來的事,眼下募兵的比例還不高,這一次也僅限於京營。

乾清宮日精門火災現場的煙還在那裏冒著,沒散呢!

皇帝現在急於把京營搞好,誰贊成?誰反對?

勛臣全票贊成——雖然他們根本不敢多發表意見。

文人無人反對——別發飆,求您了。

兩個罪臣的家產進入了最後的分配討(爭)論(吵)【小聲和氣狀態】。

輕輕地商量,激怒天子的不要。

把火災事件輕輕帶過就是為了要錢嗎?這可真是拿“命”要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