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改姓林吧,茂盛!

孫交已經有預感。

他聽皇帝開始聊起這個話題就感覺不對勁,畢竟蔣太後在進京的一路上就常常召他女兒過去。

但抵京之後,皇帝還沒見過茗兒,不至於吧?

朱厚熜果然說道:“這個倒不是重點,只是想要改一改這國戚之家負擔日重之勢,故而要另開出路。朕之皇後家、皇妃家出身若有顯赫者,恩榮減一些也顯得理所應當。”

十八重臣齊齊心頭一震。

楊廷和頓時想到了太多,嚴肅地問道:“陛下,臣等願聞其詳,此例還牽涉到宗室……”

聽皇帝的意思,並不僅僅是對皇後家和皇妃家做出新規,而是國戚家。

國戚之家,除了開國時定下來的“五大”勛臣之家,另外則是皇後家、皇妃家、太子妃家、王妃家、郡王妃家、駙馬家、儀賓家這七類。

勛臣之家是勛臣的爵位制度,其余七家則全憑嫁娶,而且全部遵從朱元璋的規定:選自本身基礎一般甚至可以說是差的普通人家。

關鍵問題是皇帝的這個意思,那以後王妃家、郡王妃家,王府和郡王府的女婿儀賓家,全在新規之列?

如果他們的姻親家裏也能出任為官甚至身居高位,那可不是簡單的事。

朱厚熜點頭道:“太祖定下祖訓時,國戚之數寥寥。歷經百年,宗室負擔已日重。朕先以身作則,朕之皇後家只賜侯爵、二代後降等世襲,皇妃家只賜世襲三代伯爵。然國戚之家此後可入朝任實官,詮選悉遵成例。”

“陛下,臣擔憂王妃家……”楊廷和憂慮道,“且國戚家賜爵舊制一改,宗室恐不安。”

皇帝能對宗室負擔開始想辦法,楊廷和他們實在是非常歡迎。

崔元雖然也是國戚,但他現在已經成功躋身勛臣了,這一刀砍不著他。

但如果宗室的外戚待遇被降低,那就會被理解為是削藩的前兆了。

朱厚熜坦然說道:“朕是藩王繼統,於朕這一朝有所改動,是時機,也有必要。如何使之不生出亂子,卿等也要去思考。”

祖制親王年俸一萬石,郡王兩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

另外宗親家還有大量的賜田。

歷經百多年,雖然弘治皇帝只有一個兒子,正德皇帝還絕了嗣,但其他多年前的親王、郡王還在生呢。

朱厚熜看如今的統計,宗室領俸祿的已經接近八千人了,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祿就已經高達近六十萬兩,折成糧食的話近兩百萬石。

這還是二十年前直系宗親本色折半、宗室姻親家折色六成的結果。

要不然,現在這個數字就要翻倍。

當然了,籌謀之中將來與推行新法砍向士大夫有關的布局,就看他們看不看得出來了。

在朱厚熜看來,只有百年不變的方向,沒有百年不變的具體政策。

都可以成為工具。

短期之事謹慎應對,長期之事大膽謀劃!

楊廷和試探著問道:“陛下,若只王妃家、郡王妃家、儀賓家給俸降低,恐減不了多少宗室負擔。為其開入朝任實官之例,則隱患更大。”

“此事朕自有計較。”朱厚熜笑了笑,“待朕先許之以新利。宗宗之親,自不可棄之不顧。國戚之新規,自朕而始。此事目前也是對宗室有利的,他們會歡迎。至於王妃家、郡王妃家、儀賓家要因此積勢,總要十年吧?十年之後,自是另一番局面。”

“天子後妃宮嬪可選自重臣大族,宗室仍遵舊例?”楊廷和確認了一下。

“自然,強幹弱枝嘛,於眾藩王而言,已是新恩。”

至於藩王從普通人家選來王妃後姻親家有沒有能從文武兩條路走上去的,那升遷拔擢還不是握在皇帝手裏?

可你藩王不能說這不是恩,畢竟之前對國戚家的限制是非常嚴格的,藩王完全是當豬養著而已。

楊廷和心裏發麻:你是不是在釣魚?

不過比建文帝要穩妥,至少不是直接就擺明車馬要削藩。但是如今的藩王,也沒有太祖那些兒子那麽強悍啊。

現在這做法倒像是想先從外戚的待遇著手,看看是不是有什麽藩王此後“培養”出什麽擔任顯要實職的親家來,然後籌謀著什麽“大事”。

皇帝在找將來削藩的由頭嗎?

楊廷和無法拒絕,誰都很清楚宗室負擔發展下去會是一個什麽局面,這可是“節流”的一個很重要領域。

皇帝這麽做,從情感上,他們只能認為皇帝這是為他將來的子嗣騰出空間,畢竟世系已經轉移了,而大明還存在著三十余藩王。

要不然,選擇從這個領域開始節流也太深明大義了一點:砍宗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