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大風暴開始

國策會議結束後,高忠看向朱厚熜的眼神有了很大的不同。

還是敬畏,但之前是因為皇權,而現在則不是。

在內書堂讀過一些書的他明白今天皇帝做了一件什麽樣的事。

這件事還沒傳出去,但如果這件事真的能成,那麽陛下也許還沒有讓天下臣民都心服口服的治國功績,卻一定會有一份遠比這個重要的身份:當世大儒。

十六歲而已。

甚至於若更進一步,陛下於學問上的見解得到了普天下讀書人的認可,而大明歷經一二十年又真的越來越富強,那麽陛下的身份會直接升級成為:聖賢。

古往今來帝王有多少?帝王功績,文治武功而已。便是文治,那也只是大興文教,良臣在朝而已。

有哪個帝王於學問上有如此成就,足夠於儒門之內稱聖賢者?

可陛下好像並不當多大一回事,而是繼續看最近讀的兩套書。

一套是丘濬的《大學衍義補》,一套是王文素還沒編完的《算學寶鑒》。

前者是大家、名臣,謝遷、梁儲的老師。

而後者一介平民、商人。

陛下花在《算學寶鑒》上的時間倒還多一些,並且時不時自己拿筆演算一番,甚至撰寫著心得。

如今朱厚熜身邊的太監都知道皇帝的算學造詣高深,要不然如何能拿出那套賬法?

能讓陛下也如此用心鉆研的算學書籍,確實配得上“寶鑒”之名。

朝堂之上,十八羅漢每隔幾天就會有一個上午為了新法辯得面紅耳赤仿佛想打出狗腦子,轉頭就又在國策會議上繼續“坦誠親密”地交流。

但都是老戲骨了,並不覺得精分。

眼下皇帝能給他們的,除了可能進入太廟的功業,還有進入孔廟的機會!

太廟,說難聽點,改朝換代之後就沒了。而孔廟呢?在他們看來,任你哪家坐天下,孔廟永恒!

到了七月中旬時朱厚熜感覺有點腦瓜子疼,不得不制止漸漸在國策會議上也眼紅的他們:“這學問大道不急!卿等如今需多用心的,還是廣東新法!此前議定了賦役分離、科則統一、諸辦采買原則,如今要繼續議這經商許可、商稅抽分之制了。”

楊廷和等人悻悻停止了對於天理、物理、人理的爭辯,但心裏著急啊。

他們這些參策還必須一邊在朝會和日常黨爭上演戲,一邊商議新法步驟,完善陛下這套新儒學框架的精力比王守仁少多了!

難道要把這個儒學再一次革新的機會讓給心學?

守孝中的王守仁閉關了,他萬萬沒想到回來之後會連遇兩樁大事。

參策們導演大戲那且由得他們去,只是數日之前收到的這天理、物理、人理之說讓他也大受震撼。

當年格物的經歷令他刻骨銘心,他也認為那是誤入歧途,後來才有龍場悟道。

但如今陛下卻說,格物致知應當是知物理,而他這致良知也不算有具體的法子,太看重天賦。

王守仁本以為陛下是更認可心學的,但沒想到,陛下實則有了更高的認識,要取各家所長再造儒學。

六經注我的時代,改造儒學不算什麽狂悖之舉,程朱不就是因為做成了這件事才稱賢的嗎?

而如今這套天理、物理、人理之說,可謂是能把墨家、法家等諸多雜家的學問都兼容進來。

打散了之後,有的可以往物理裏塞,有的能往人理裏塞……

新天地在面前打開了,現在國策會議上每個人都很激動吧?

這可能是一次不需要強行罷黜百家使得儒家獨尊的機會,是儒家真正把各家學問包容進來的機會。

如果做成了,新法有新儒學作為統領,縱然官紳會因為當前賦役方面的得利受損而不甘,卻也不敢背離自己得以享受這些利益的根基。

三五十年後,如果新儒學大成,他們的子孫都得憑此進學出仕!

再有還在商議的官吏待遇法……

新法到了此時,也許真的稱得上“君臣一心”了。

參策們是真的有了動力。

王守仁靜思之後,認為自己不需要在這件事上著急。

嘉靖五年之前,“新黨”和“舊黨”必定會進一步在學問層面同樣交鋒,這才是陛下需要的局面。

五年之後天下大改,屆時第一個要動的,恐怕就是科舉!

……

已是七月中旬,各省參加鄉試的秀才們陸續奔赴省城。

十九歲的徐階收拾好了行裝,準備前往應天府參加他的第二次鄉試。

“聶提舉對你十分看重,這次不要有心魔。”他的父親叮囑著他,“一定能高中的!”

徐階點了點頭,望向了碼頭邊不遠處的另一頂轎子。

裏面坐著已經等了他兩年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