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一紙激起千層浪

“品銜、恩銜、功銜、爵銜?”

面對同窗的疑問,唐順之凝重點頭:“品銜自然簡單,有官身便有品銜,凡正從共十八品。恩銜乃原先虛銜,然則文官自奉訓大夫至光祿大夫,凡十八階;武官則自忠顯校尉至龍虎將軍,凡二十階。以後,恩銜只另有一份俸祿。只是恩銜不僅限於文武官,還有十八品鄉賢,無有官身仍可得授。”

“……何謂十八品鄉賢?”

“曰勤業郎、齊家郎、安鄉郎、佐縣郎、參府郎、郡望郎,各上中下三品。這鄉賢首先便是官府造冊,路引盡予其便。自下品佐縣郎而始,有一份恩俸,有賜服,可列席縣、府、省三級鄉賢院,推舉正陪二人參預每三年一次之縣務、府務、省務會議,更可寄信至禦前。省級鄉賢院中之郡望郎更可聯名,以省鄉賢院之名上奏疏,建言、舉告、彈劾皆無不可。”

聽完這些,頓時有人憤憤不平地說道:“這不只是白衣禦史,更有奸商禦史、黔首禦史了!”

唐順之有點古怪地看了看他們,隨即心中了然:這些監生同窗和在京舉子們自然已經將自己對號入座為將來的官了,這十八品鄉賢不是他們爭取的目標,反而將來地方官員大有受這三級鄉賢院監督的壓力。

又有人搖頭晃腦:“誰為鄉賢,地方自然大有舉薦余地。此舉一出,無非地方官吏與大戶更可光明正大勾結。”

“諸位莫忘了功銜、爵銜。”唐順之提醒道,“文武官員及佐縣郎以上鄉賢,此後均可因功得功銜。而新制之後,蔭子、致仕後恩俸、追謚,只與功銜有關。勾結自然免不了,然則一旦事發除銜,那便是累及子孫的大事。而這上九品鄉賢,若官身無望,豈能不一心謀個功銜,能蔭子、能蒙禮部定謚、能累功得授個鄉爵縣爵?”

六等爵位也能開始上下流動,監生們很快就感覺這個大開封賞之門的舉措還不知會引起大明怎樣的變化。

那些一時難以聊出個所以然,話題又回到了簡字、書冊新版式以及明年的會試上。

“總不會來年會試便以這簡字、以這新體例答卷吧?簡字也就罷了,若大明上下皆能如此,將來一頁書能少寫數筆也是好事。然則我實在想不明白,這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之新體例,到底有什麽原因要不得已而改之。”

如今所有的書冊都是先自上而下,然後自右而左來書寫、刊印的。

這個標準一改,是看舊書、寫新體會帶來的錯亂,很難讓人適應。

正如這個監生所說,他們都不明白有什麽必要如此。

唐順之想了想之後,忽然伸手蘸了蘸茶水,在桌子上寫了幾行字。

“……應德,這是什麽?”

唐順之看向同窗們:“皇明大學院算學院的學生教不才的,這是九,這是七,這是四,這是一,這是三,這是八。這兩個符號,一個叫加號,一個叫等號。這個算式,現在知道了嗎?”

“……九七與四一之和為百又三八?”儒生也不是不懂數學,一下子就反應了過來。

“相較於算籌,是否大為簡略?”唐順之看著桌子上漸漸在幹的算式,目光幽深了一些,“私以為,這新算式、新算學便是其因之一。新法之中,賬法頗重,采買法、商法、稅法,將來銀錢、糧鹽絲絹……不知道多少地方離不開算學了,官吏尤需懂得算學。”

“……便因為這新算式?”

“或另有深意,那便不是我能揣度的了。”

自上而下一列列地書寫,有最開始用竹簡的原因,有毛筆寫字手腕要懸空、從上而下顯得更連貫的原因。

中國也不是沒有硬筆,木筆、竹錐筆、葦管筆、骨筆、紅柳木筆等都有出現,也有人偶爾會用。寫字時候手腕如果能有所依靠,也會省力、快速一些。

但唐順之猜測得一點都沒錯,算學確實是朱厚熜決定現在就把這件事與簡體字一起推的原因之一。

數學對於技術進一步發展、規範的意義太大了,不管是出於新法之後對官吏數學修養的需要,還是為了更大範圍地挖掘數理方面的天才,朱厚熜都要嘗試一下。

皇權命令之下,公文系統全面要求如此,幾十年的時間,也是有可能改變這種慣性的。

慣性只是慣性,雖然強大,但並非不能改變。

而眼睛觀察東西的習慣,本就是左右優於上下。

改成這種體例,再加上簡體字和標點符號,閱讀接收信息的效率會高一點。

現在在養心殿裏,文徵明恭敬地看著文素雲離開後,才對朱厚熜行了一禮:“淑妃娘娘是最早為陛下編寫簡字草稿的,臣既聽了淑妃娘娘勸,陛下又多次囑咐,臣豈會不放在心上?臣這邊,隨時可以開班。”